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新农村建设路径与探析


村建设事关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持久动力,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重大举措,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四化” 协调发展高度,准确把握村建设的走向和规律十分必要。

一、村建设现状分析

(一)内涵在不断拓展。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

村建设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的提法,如武汉市黄陂区在不同时期也相应地进行过多种形式的尝试,如罗汉街邱皮村70年代进行的“横成排、竖成行、前后都是新楼房”的村建设试点工作曾在全省作了交流和示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村建设发展方向,确立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从而使村建设内涵与形式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目前开展的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期“一个核心,四个集中”要求,通过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实现人口集中、产业聚集、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群众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建设经验异彩纷呈。近几年来,各地相应创造性地展开村建设,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不同模式的典型和经验。

1、省外群星璀璨。有江苏省姜堰市河横村的“农业产业化深度开发”模式、陕西省礼泉县白村的“‘一村一品’延伸发展”模式、湖南省韶山市韶山村的“红色旅游开发”模式、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村的“贫困山区整村推进”模式,还有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村和韩村河村、河南省临颖县南街村、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进顺村、浙江省东阳市花桥村和奉化市滕头村、上海市闵行区九星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9个“最先进发达村建设重点示范村”等等。

2、省内繁花似锦。有仙洪试验区的“传统农区发展模式”、鄂州市的“以城乡全域规划为龙头、推进七个方面一体化模式”、大冶市的“城乡一体化模式”、荆门市的“‘三化’协调发展模式”、监利县新沟镇的“福娃模式”、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的“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模式”、钟祥县“迁村腾地、以企带村”的“彭墩模式”等等。

3、市内花团锦簇。有洪山区的“省级村建设示范片建设模式”,东西湖区柏泉街的“社区建设模式”和“三江模式”,黄陂区武湖街的“强镇扩权模式”等等。

二、村建设路径选择

(一)突出规划引领。规划是管总的“牛鼻子”,是前提和引领,在村建设过程中要严格坚持规划“四高”标准和要求。

1、全域规划“高起点”。在定位上要高,规划设计体现高水平。一是突出地域、自然和特色。注意结合村容村貌、村景村势,大胆启用生态、文明等元素,按照“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随湾就片、错落有致”的自然布局进行规划,实现既有乡村动感,又有山水层次感;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山灵水秀生态新村视觉感。二是强化“村镇融合”。由过去城镇“单级带动”向中心城镇“多级驱动”、中心村“多点支撑”转变。三是强化“全域规划”。把城镇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作为一个整体,做好全地域、全覆盖规划,做到纵向贯彻到底、统筹编制多级规划,横向延伸到边,实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四规合一”,无缝衔接,形成覆盖城乡、互联互融、刚性执行的科学规划体系。

2、功能规划“高标准”。在功能上要全,突出“全域”和“功能分开”两个主要元素,体现产业、居住、村镇、生态功能,规划好产业园区、宜居小区和自然景观区(生态旅游观光区)。如武汉市黄陂区蔡店乡姚家山村的“红色”、长岭街官田村、李集街袁李湾的“绿色”等。因此,村建设要把产业规划、生态规划、建设规划一并整合高标准编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主导产业 农产品加工 回归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