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加工网7月25日讯(通讯员马顺龙)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及民营企业的崛起,“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的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该县市场型、双薪型、老板型等“三型”农民不断涌现日益壮大起来,他们鼓足精气神,为村建设注入了精、气、神。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858元,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3650元,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市场型”农民,田地外边收获“票子”。原先的凤阳县大多数农民是除了种粮就是种菜,可如今的农民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在土地上收获富足的同时,又时刻惦念着到市场中收获“票子”。7月23日一大早,府城镇古城村小沈夫妇俩就驾驶着三轮车去县农贸市场批发蔬菜,然后拉到集市上去卖。小沈介绍说:“土地不多,又都是机械化生产,农活一年到头忙不了几天,其他时间天天跑集市做买卖,一天百儿八十元,一年下来少说也挣个两三万。”在凤阳县农村,像小沈夫妇这样的农民不在少数,他们农忙时土里刨食,农闲时在城里经商、务工,汇入“城里人”群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凤阳农民纷纷进城入镇安家落户,或干个体搞经营,涉足餐饮、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或从事建筑、装修、打零工等,过着农忙下乡、农闲进城、田中生产、城里经营的现代新生活,在市场经营中捞到了“甜头”。据统计,目前该县“市场型”农民已达8万人以上。
“双薪型”农民,企业里面收获“金子”。“我在德力公司入驻凤阳不久就到公司成了上班族,现在在这里上班七八年了,一个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比县里公务员工资还要高,工作环境干净卫生。现在是地里收一份,厂里收一份,咱挣上了‘双工资’。”凤阳县德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王长东数着新发的一张张百元大钞,脸上溢满了惬意。近年来,凤阳县倾力做大做强民营经济,该县现有规模以上民营硅(玻璃)企业30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数万名“泥腿子”走进了“工薪阶层”,过上了“上班挣工资,下班做农事”的双栖生活。据统计,“双薪型”农民的年收益平均在18000元以上,全县增收超过6亿元。
“老板型”农民,发展经济收获“位子”。近日,安徽德力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卫东被推选为安徽省、滁州市政协委员和凤阳县政协副主席。在凤阳,许多像施卫东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在发展经济的路上不仅收获到了大把的“金子”,而且收获到了“位子”,靠着对全县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从“商场”跻身到“官场”。近年来,凤阳县通过信息服务、技术培训、资金扶持、降低门槛等举措,鼓励和扶持农民干事创业,兴办企业,造就大大小小的老板经理10000多人,其中有许多当选为市县乡(镇)三级人大代表或被推选为市县乡(镇)政协委员。在经济上获得较大收益的同时,政治地位也得到大的提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2-07-25/106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