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世纪之村”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兰田模式”


本报讯 (记者 任君翔 吴孝武 吴毓健 通讯员 侯锦超) 昨日,苏立建第10次到兰田村参加培训,学习农村电子商务升级版。当天和他一起参训的,有500多位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民。在这里,他们拥有共同的身份农村 信息员。他们身后,是“世纪之村”这个由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自主研发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覆盖全省一半以上的乡村。信息高速路直通田间地头, 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村建设的路子。兰田因此被农业部授为全国首个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村;推广“兰田模式”,被列入今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苏立建是南安扬美村的花店老板。他每天可在“世纪之村”终端上做七八笔生意,为村民预订动车票、缴纳水电费、公布村务信息。“除了卖花,每个月能多挣2000多元。”他说。

苏的花店是“世纪之村”布局的近2万个信息点之一。在这些信息点,村民点击“世纪之村”主页,就可在“村务直通车”栏下轻松找到12生肖卡通它们分别代表便民服务、村务公开、农家店等12个功能模块,或查询村务,或买卖……

“信息化,就是把信息化为财富,化为和谐。”兰田村党委书记潘春来对信息化的独特诠释,来自他对农民需求的深切理解。

2004年,潘春来刚上任,发现村务不公开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许多外出村民无法参与村务管理。尝试多种办法后,2006年他主持建立村务公开网站,惠农政策、补贴发放、村干部津贴等全上网。电子村务一举理顺了干群关系,也就此打开一扇农村信息化的奇妙窗口。

看到曾阿婆步行9公里到集镇卖鸡蛋,潘春来想,能不能利用村务公开网帮村民卖农产品?

2008年6月,融合村务、商务、信息服务的“世纪之村”投入运营。依托食杂店、农资店等,“世纪之村”在村庄建立信息点,培训信息员,为村民提供 服务。凭借日益扩张的渠道和规模采购的议价优势,“世纪之村”和通信运营商、商业银行、企业合作,服务范围从农产品交易迅速向家电下乡、农资下乡、金融下 乡等延伸。一个“农村版阿里巴巴”呼之欲出。

随之而来的,是“世纪之村”裂变式的成长日均点击数达118万次,去年成交额达23.7亿元;300多名大学毕业生聚集集团麾下,衍生出动漫、物流配送、农产品加工等14家公司;信息点向省外延伸,到今年3月,共提供就业岗位72815个……

而兰田村,一个昔日人心涣散的“烂田村”,短短4年间,人均收入从6000多元增至17075元。桥通了,路宽了,文教设施齐全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记者手记

当农民成为创新主体


  9时41分,成交6366笔,49.04万元;10时15分,9294笔,75.13万元……3月25日,在“世纪之村”农村电子商务实时交易数据监测中心的电脑屏幕上,数字不断滚动着。

数字背后,是一个农民自主研发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跳跃式的发展轨迹。

“世纪之村”从信息化在农村的空白点切入,以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方式,以市场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打造了一个融合农村政务、商务、信息服务的利益共享平台。这一创新,被称作村建设的“兰田模式”。

梳理“兰田模式”,观察奔跑在信息化之路上的兰田村之变,收获的一个启示是当农民成为创新主体,就握住了村建设的金钥匙。

 

“世纪之村”发端于农民当下最现实的需求村务公开化和交易便利化,前者指向公正,后者指向致富。而最能准确理解农民需求的,是农民自 己。正是深切理解了农民的这种迫切的诉求,才会有最初的电子村务,才会有后来的农村电子商务以潘春来为代表的兰田村农民能有此创新之举,最根本的逻辑,正 在于此。当潘春来他们以当下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接并服务于农民需求,“世纪之村”迸发出强大的活力,赢得了农民的认可和热爱,并由此打开了广阔的农村市 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成长空间。

在建设村的当下,谁是农村创新的真正主体?信息时代乡村治理创新之门如何打开?拓展农村市场更大空间的有效路径何在?当城市里的许多人仍在求索之时,兰田村的农民以自己生动的实践,已经把一份可以期许的答卷,写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信息服务 田间地头 数据 农产品加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