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艰难,“韧”劲十足。韧者,在外来压力下不折断也。永联人就有这种特性。奋斗求进再多艰难,永联人决不退缩。1978年,吴栋材初到永联,有一些村民不以为然、不抱希望。然而,这一任工作组没有让村民们失望,他们和全体村民永结联心,携手奋斗,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三十年。治穷求富再多困难,永联人决不丧失信心。村干部一班人坚信“富不是天生,穷不会生根”。1980年,村民大多还住着土坯墙、茅草房。
村党支部组织村民到已经拥有规模企业、百货商场、电影院、小别墅的欧桥村参观学习,发出“学欧桥、赶欧桥、超欧桥”的号召。当时,有一些人冷嘲热讽,但村支部率领村民创业求富的雄心壮志从未改变。探索求变再多责难,永联人决不认输服输。永联那时办工业,是在“在夹缝中求生存”。面对种种非议,村干部们不信邪、不服输,负重奋进。正是凭借这股充满韧劲的张家港精神,永联人才迎难而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趟出一条“以工兴村”的新路。
不满现状,“新”招迭出。永联人在创业实践中,不断摒弃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面对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能拿出新招、妙招。在选才用人上,坚持五湖四海。为挽留前来永钢考察的东北一钢厂技术骨干,永钢两位副总连夜赶往无锡火车站,演绎了一场现代版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在企业发展上,以独特的眼光和手法抢抓发展先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钢铁行业持续低迷,永钢果断“退潮织网”,投巨资进行技术改造,成功地实现了待经济发展高潮来临时“迎潮捕鱼”的构想。在营销管理上,强调忠诚与责任。他们把“亲情表现”作为对营销人员考察的关键指标,家庭不和、不敬父母者一律不予录用;对较大的客户和固定合作单位实行“投资金抵押制度”,对小客户则实行“风险按揭”,使业务员的收入与风险挂钩。在区划调整上,化并队扩村带来的包袱为拓开发展新空间的机遇。十余年间历经五次调整,村域面积从0.54平方公里扩大到10.5平方公里、人口从700多增至1万多,获得了宝贵的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
共创:以工兴农,以企带村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世而制。从发展工业到村企联动,从一业为主到多业并举,三十多年来,永联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创出了一番令人惊叹的大业绩。
依托企业实力,壮大村域经济实力。以企带村,“村企合一”是永联发展的鲜明特色。在村党委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与永钢集团之间形成“三个统一”:村企重大项目统一决策和规划;村企资源统一共享;村企干部统一调配使用、报酬待遇统一考核发放。这一机制,既可在投资建设重大项目时迅速形成合力,又能较好地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后续的土地、人力,而且为村集体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伴随着永钢集团的产能扩大和效益增长,永联村财力迅速壮大,村集体仅股权分红一项,2007年就达8000万元,另外还可从企业获得一笔不菲的固定资产等租金收入。与此同时,永联充分发挥“华夏第一钢村”的规模、品牌效应,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现在,永联已经形成以钢铁为主,高效农业、物流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借鉴办工业的办法,创办现代特色农业。永联引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生产方式产业化”。村里专门成立“永联苗木公司”,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实施企业化经营。将全村可耕地经营权流转到集体,由苗木公司统一运作,农民除每亩地每年获得1200元流转金外,土地经营权和劳动力还可作为股份,参与苗木公司利润分红。遵循工业反哺农业的规律,永联借助强大的村级工业经济实力,规划建设3000亩高效农业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并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予以补助,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抓住“走出去”机遇,拓展村域经济发展空间。永联人清醒意识到:村域发展不能受制于一村一域。现在,永联已向村外乃至国外拓展了三条途径:一是收购矿山。在辽宁省北票市,收购了部分矿产,成立了北票联峰矿业有限公司,一期机制球团项目即将竣工投产;二是投资办厂。已与安徽省颍上县人民政府签订经济合作协议,计划投资5亿元进行资源开发,目前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三是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与张家港保税区其元集团联合投标,共同推进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建设。目前,已获取国家商务部批准,工程计划将于2008年底开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5-12/9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