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从最穷村庄走向新农村 张家港市永联村发展调查


        三十八年前,在苏州地区版图上还找不到永联。如今,这片年轻的土地正勃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永联已由昔日沙洲县最穷的滩涂村变为现今苏州市最富的文明村,处处展示出一幅富裕、和谐、文明、幸福的村画卷。

        经济强——变偏僻的荒滩村为华夏第一钢村。1970年,当时的沙洲县委为改变边远地区的贫困面貌,组织群众在长江边近700亩的芦苇滩地围垦建村。浅塘、荒坡、残草、洼地,是当时永联的真实写照。后来,永联通过养鱼、办厂、炼钢等创业探索,历经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等发展阶段,现已成为苏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总资产超过140亿元,成为拥有500万吨炼钢能力和500万吨轧钢能力的大型联合钢铁企业。2007年,永联村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45.6亿元,实现利税22.5亿元,集体净收入16.3亿元。

        百姓富——变出名的负债村为收入超万元的小康村。三十年前,永联村生活贫困,全村年人均分配水平仅68元,集体负债高达6万多元,迁移来的200多户居民因贫穷走了一半。三十年来,依托工业的快速发展,永联村坚持工、农、商、股、保五管齐下,加快农民致富步伐。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5801元,接近全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全面小康核心指标。

        民风正——变秩序紊乱的落后村为全国知名的文明村。永联建村初期,人员复杂,人心涣散,失窃常有,纠纷不断。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永联村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家庭和睦、邻里融洽、社会安宁成为如今永联的新特征,讲道德、讲法治、讲文明已蔚然成风。永联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标兵”和“全国文明村”。

        面貌新——变散乱不堪的泥泞乡村为集中居住的村庄都市。三十年前的永联,“走的是泥泞路,住的是茅草房。”三十年后的永联,全然是另一番景象:规模宏大的厂区布局合理,整洁宽阔的道路连通内外,三大集中居住区构成崭新格局,文化广场彰显出江南水乡特色,现代化的学校、高标准的医院、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相比毫不逊色。生活在永联的人们,自豪地称之为“村庄里的都市”。

        组织硬——变无法下手的难弄村为荣誉叠彩的先进村。1978年,为改变永联村穷、乱、差的面貌,时任县委书记的高德正同志慧眼识才,力荐吴栋材带领新工作组进驻永联村。三十年来,吴栋材在与村民风雨同舟、埋头苦干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村支部建设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得到群众高度信任的村党委,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吴栋材荣膺中国CCTV年度十大“三农”人物,永联至今已拥有30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荣誉称号。

        永联实现小村巨变,是社会主义村建设的一个成功典型,是苏南乃至江苏农村科学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例证。对永联村的发展路径,见仁见智;但对永联村的发展成就,有口皆碑。

        共闯:不断突破,不懈探索

        一穷二白的处境,对意志薄弱者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对穷则思变者则是一方创业发展的舞台。三十多年来,永联人就是凭借一股解放思想的勇气和敢于探索的闯劲,开辟出一片富民强村的新天地。

        不受束缚,“破”字开路。“敢破敢立”是永联人的制胜法宝。20世纪70年代末,永联从地势低洼的实际出发,动用全村300多名劳力开挖鱼塘养鱼,收获了“第一桶金”。是为首破,破了“以粮为纲”的产业禁锢。20世纪80年代中期,永联人瞄准“农民盖楼房需要钢材”的潜在市场,投资30万元创办了作坊式轧钢厂,从此步入“以钢兴村”、“以工富民”的轨道。是为再破,破了“农民不能办钢厂”的观念束缚。2002年,永联人在企业改制中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走“村企合一”之路,没有将集体资产一卖了之,在公司制改造时保留了25%的集体股权,以此保证了村集体每年可从企业盈利中分得巨额红利。是为三破,破了“唯上、唯书”的跟风习惯。2007年岁末,永联人再度挑战自我,靠大联强,推动永钢与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沙钢联合重组,村集体让出控股权,由沙钢相对控股。是为四破,破了“唯我独尊”的自我羁绊。正是在这一次次“破”与“立”的思想解放中,永联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增添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业发展 载体 技术改造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