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4日,是很多人记忆深刻的“黑色周末”。那一天,合肥秸秆焚烧引发烟雾迷城,污染情况甚至超过沙尘暴。
秸秆被推到风口浪尖,禁烧只能背水一战。
曾几何时,管理部门历经摸索、困惑、踌躇,依然望不到出路,仿佛与秸秆交手只有一个结果:“行不通”。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一些“门道”慢慢浮现,秸秆的最终归宿似乎开始隐约可见。
网格的灵感
2009年5月的一个周末,何杰和家人搭一辆出租车,一路听着出租车师傅的抱怨:“这些个政府部门都做些虚的,秸秆烧成这样,你们看看这天气……”天气很闷,何杰的心情更闷了。
何杰是合肥市农委主任,正是司机口中“这些个政府部门”的关键人物。从到任,秸秆禁烧的各种材料就堆满了他的案头。似乎无解的这个难题,让他忧心忡忡。那天打车时,何杰得知司机老家就在肥西农村,家里还有田,就问他“你们家的秸秆烧吗?”“烧,村干部也不真管。”那个师傅答。
这件事让何杰开始思考一直以来的“严防死守”措施,是否真的有效。其实他也听说一些基层干部的反映:各级干部虽然都全线出动,人手依然还是不够,出了问题,有时候也会责任不清。另外,一些乡镇干部去巡查、督查,即便发现有焚烧苗头,但对当地不熟,无法及时制止。
一番思考,并与相关人员的谋划后,何杰拿出了网格化的想法:一级网格以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街道主任)为主要负责人,二级网格以村(居)书记、主任为本网格秸秆禁烧的主要责任人,三级网格由村民组长和两三名村民代表负责本网格秸秆禁烧工作的登记造册、包干到户、责任落实到田等工作。
这个制度的好处是,责任分明,一旦发现焚烧,能够准确地层层追责。而何杰认为,更大妙处在三级网格,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熟悉情况,而且有威望,执行禁烧工作往往比“上面”领导效果更好。
第二年,何杰把这个想法完善,开始在全市推行。目前,合肥市41个禁烧区已设立一级管理网格44个、二级网格600个、三级网格9755个。这个“防火墙”的作用非常明显。目前,这一做法成为其他不少城市争相学习的“法宝”。
减法的效力
要让秸秆不冒烟,最根本的法子是什么?那就是不种相关作物。从2009年秋天开始,政府“大手”在农田种植时节就开始行动,发出指令调整种植结构:“退油进菜”、“油退苗进”、“压粮扩经”。这些词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一些禁烧区也开始具体行动。
现在提到大圩,人们想到的都是葡萄胜地、乡村旅游。而处于合肥上风口的这个地方,曾是秸秆焚烧“重灾区”。2005年前后,大圩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油菜。每到收获季节,烧秸秆形成的烟雾不仅影响邻近的骆岗机场,也给城区空气带去污染。
2010年,时任合肥市委副书记的熊建辉提出,要求包河在2年内退出传统种植。该区开始着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种植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第二年就宣布,提前一年的时间全部退出传统种植。
一些其他的重点禁烧区也开始效仿。肥东店埠镇副镇长陈振兴说,他们镇里合巢芜高速路两边的合浦、赵岗两个村,就分别实施了1000亩和1500亩的紫云英绿肥种植示范项目。农民不种油菜小麦,改种紫云英,政府还会拿出真金白银进行补贴。
截至目前,合肥市重点禁烧区减少油菜、小麦种植面积近50万亩,四个城区基本退出油菜、小麦种植。这些做法不仅解了禁烧之困,符合当地实际,调优了种植结构,农民乐意,皆大欢喜。
自然的方式
种植结构调整并不是一味放到哪里都适用的灵丹妙药。受自然、市场、农业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等这些综合因素的限制,大面积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现实。源头的出路还要另寻方向。
秸秆还田,一直在决策者脑海中若隐若现。很早以前,省农科院和合肥市农委就召开过“油菜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技术”项目测评会,期望通过机械还田将秸秆就地解决在地里。不过由于当时合肥的油菜多是人工移栽种植,不太适宜机械收割,推广遇到一些阻力。当时,省农机局科教处负责人程晓芬也说,机械化秸秆还田已不存在技术障碍,但推广起来面临成本难题:收割机加载粉碎装置需要三四千元成本;在作业时,装有粉碎装置的收割机油耗等成本更高。这导致群众缺乏秸秆粉碎还田的动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7/2014-06-16/84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