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河南漯河市:九成秸秆实现综合利用


 

  50%、60%、87%、90%……这一连串逐年递增的数字不是普通的百分比,而是漯河市自2010年以来统计出的秋季秸秆综合利用率,今年“三秋”,该市玉米秸秆还田率再创历年新高。而由此引发的结果是:省气象卫星近日遥感监测到18个市地均有着火现象,焚烧秸秆着火点231处,漯河市仅发现1处,成为全省着火点最少的市地。

  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记者奔赴漯河市多个乡镇,对该市的秸秆禁烧工作进行走访。

  疏堵结合以疏为主

  “你看见没有,俺家地里的玉米碎秆比别家的都多,俺是沾了镇里的光了。”在郾城区李集镇后寺村,正在地里忙碌的村民倪新有提起秸秆还田时满心欢喜。

  记者在村里看到,几乎每块地里都拌有粉碎的玉米秸秆,倪新有家已种上麦子的地里,秸秆碎渣子确实比邻家的多。让他欢喜的是,多出的秸秆是镇上二次还田无偿上到他家地里的。

  承包了40亩耕地的倪新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秸秆还田可以使每亩地节约化肥15公斤左右,每公斤化肥按3块钱算,40亩地一季能节省1800多块钱。“还田两年,土虚地壮了,产量也涨了。”

  “以前是疏导群众秸秆还田,现在是群众自发还田,省时省力又省钱。”身着迷彩服在田间督导禁烧工作的李集镇党委书记刘永红告诉记者,除群众自发还田外,镇里每年还拿出10多万元,将田间地头丢弃的秸秆收集起来,集中粉碎后上到地里,实现二次还田。

  刘永红说:“在市、区两级政府的督导支持下,秸秆禁烧正从疏堵结合向以疏为主转变,禁烧工作比以往好开展了。”

  秸秆禁烧工作或将成历史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漯河市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普遍较高:舞阳县马村乡和召陵区老窝镇等地积极动员群众将玉米秸秆统一收储,经粉碎压块后销往外地加工成新型燃料;临颍县正探索利用玉米秸秆制作“面包草”等。

  “做好秸秆还田工作是近两年漯河市禁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本前提,如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漯河市的禁烧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历史。”漯河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威表示,通过全市的共同努力,秸秆综合利用将完全替代就地焚烧,“以疏代堵”也将成为下一步禁烧工作的主要内容。

  国庆期间仍在田间巡查的漯河市委常委、副市长刘瑞红接受记者采访时略显疲倦。她首先给出一串数字:“三秋”秸秆还田面积186.5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0%以上,秸秆青贮17万吨,收贮秸秆8.1万吨。

  “查、禁、堵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以此提升全市农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机化示范区。”刘瑞红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综合利用 化肥 农业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