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我国步入生态研究保护建设快速发展期


 

  我国生态研究、保护与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期,生态研究与应用成果,在一些领域已经或正在走向世界生态学前沿,为我国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经过30年的生态研究保护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占陆地国土面积15.3%,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截至目前已有14个省、直辖市被列为生态省试点,196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生态市建设目标,101座城市开始组织实施,这是记者从日前在中科院召开的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高层论坛上获悉的。

  凝聚着20位两院院士100位科研人员心血的5卷丛书《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于近日出版。为系统梳理近30年来我国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成果,7月30日,李文华、任继周、尹伟伦、王如松、刘旭、吴孔明等12名两院院士和全国生态学专家学者、一线领军人物300人聚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管理所,纵论我国可持续发展之道。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近20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开展了大量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李文华、任继周、唐启升、魏江春、李佩成、刘兴土、傅伯杰、朱有勇8位院士分别总结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全球变化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生态学5个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就、经验,涉及森林、海洋、草地、湿地、湖泊、河流、农田、城市等各大生态系统,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种养殖、生态工业园区等不同产业,以及我国西北、西南、东北、青藏高原和纵向岭古等典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就生态学科和未来的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展望和谋划。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欧亚科学院院士李文华在报告中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不协调发展造成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以其所固有的非线性思维模式、系统性观点、整体性理论、多学科研究的传统和近代发展的环境监测与模拟方法等,为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提供了科学基础与框架。

  李文华指出,目前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涵盖中国主要区域和生态系统类型,集生态监测、科学研究与科技示范为一体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和跨部门的观测研究联合网络平台,是目前世界上体量最大、功能最强、运行效率最高的国家尺度生态系统综合研究网络,43个生态站及其水分、土壤、大气、生物和水体5个分中心和一个综合研究中心,51个野外生态站已经涵盖了由寒带至热带、从高山到滨海的许多区域代表性的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湖泊、湿地、城市和海湾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并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开展了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和生态建设示范,为系统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提供了综合平台,显著提升了我国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和综合研究能力。

  李文华表示,我国政府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了我国生态研究、保护与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期,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学界提出了空前强烈的科技需求,民族复兴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一代代学人奋斗不息,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深刻、清醒地思考生态学科和生态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更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现代生态学现在和未来还能够为中国和世界做些什么,应该优先做点些什么,进而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新的贡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可持续发展 湿地 自然保护区 森林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