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草原生态正向良性循环目标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草原牧区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草原畜牧业快速发展。同时,由于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草原生态不断恶化。日益严峻的草原生态形势,对我国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严重制约了牧区畜牧业发展、牧民增收和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的10年,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草原牧区启动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西南岩溶地区治理等重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局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开始好转;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逐步得到推行,草原超载率逐渐下降,全国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有所缓解。但草原仍然普遍超载过牧,非法开垦草原、在草原地区开采矿藏、肆意征占用草原现象突出,全国草原生态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牧区工作。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促进草原牧区发展的重大政策,草原保护和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全国牧区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草原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要求把保护基本草原与保护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国家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实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的牧民给予补助奖励,鼓励牧民保护草原生态。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在重点草原牧区全面推行,草原超载过牧问题进一步缓解。由于政策的强力驱动,我国草原生态形势出现可喜变化,天然草原植被加快恢复,全国草原生态持续恶化局面得到初步遏制。

  从2005年开始,农业部每年持续组织开展全国草原监测工作,掌握草原资源和生态状况。2012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3.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近年来,全国天然草原生产力水平呈现波动性增长,2012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10.5亿吨,较2005年增加11.9%。全国重点草原牲畜超载率不断下降,2012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23%,较2005年下降12个百分点。2012年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较项目实施前提高11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提高49.3%,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平均草原植被盖度较工程实施前提高12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提高53.2%。

  内蒙古通过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保护工程,落实草原补奖政策,草原生态持续改善。2012年内蒙古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0.3%,较2006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产量达20145.9万吨,较2006年增产20.9%。2012年,退牧还草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较工程区外提高14个百分点,平均植被高度、鲜草产量分别较工程区外提高45.3%和6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

  新疆围绕强供给、保生态、促发展、惠民生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草原生态建设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两年多来,完成草原禁牧1.515亿亩、草原草畜平衡管理5.385亿亩,从天然草原转移安置牲畜709.04万羊单位,促进了草原生态环境的初步好转。

  青海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立省战略,认真组织实施退牧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截至2012年,全省共治理黑土滩659万亩、沙化草地137万亩,建成围栏禁牧草场1.24亿亩,补播退化草地2463万亩,有效减缓了草原退化趋势。

  宁夏自2003年起实行全区禁牧封育,启动实施退牧还草工程,2011年实施草原补奖政策,草原沙化状况明显改善,草原生态恢复成效显著。通过对宁夏中北部沙化草原集中分布区的遥感监测分析,显示监测区域沙化草原面积明显减少。2000年该区域重度沙化草原面积36.83万公顷,2011年缩小到17.88万公顷,重度沙化草原面积减少51.46%。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国草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分布和恶劣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继续保持并加大草原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把各项强牧惠草政策落实到草场牧户,实现草原牧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到2020年全面实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原 植被 天然草原 盖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