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 来到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场坊村采访,只见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宽阔整洁,绿郁葱葱的林带环村围绕,村情村景令人耳目一新,到处洋溢着村、新生活的气息,仿佛走进一个生态家园。在谈论起村容村貌的变化时,该村老党员张满银高兴地对笔者说:“这得益于创建生态文明村和村干部为民办实事带来的结果。创建生态文明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可多了,过去我们村遇上雨雪天,村里村外不是泥就是水,别说是出村了,就连院门也出不去。自从硬化了道路,现在方便多了,即使下再大的雨,也影响不了我们出行。”
场坊村地处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西北部,耕地面积780亩。全村共有4个村民组,200余户居民,710口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场坊村“两委”班子认真查找制约本村发展的突出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提出了创建“市级生态文明村”的目标,先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实现了村庄绿化、街道硬化、里巷净化、路灯亮化,彻底改变了过去“下雨两脚踩泥、刮风垃圾满地、夜晚摸黑出行、夏季路旁无遮荫”的状况。
场坊村“两委”班子把修路、增绿、治环境作为建设文明生态村的重中之重,组织广大村民齐心协力搞建设。为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该村在区、镇两级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采取向上级部门争取一点、集体拿一点、附近企业资助一点的方法,多方筹集资金40余万元的道路建设资金。修路过程中,党员干部主动出义务工,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同志也主动到修到现场负责监督施工质量。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不但对村中路进行硬化,而且对全村20条街道进行了全面硬化,村内道路实现了纵横成网,实现了户户通工程。
在绿化方面,该村累计投入资金30余万元,在村北规划了1000米长的绿化林带,栽植了大叶女贞、广玉兰等景观树9000余株,对休闲广场、道路两旁、东河护坡、村民的房前屋后进行绿化。过去每到夜晚全村漆黑一片,村民出行很不方便。如今,该村先后在主要街道安装高脚路灯80余盏,一进傍晚,村里夜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路边的花草、平坦的街道在灯光的辉映下,让人看起来美不胜收。
在“生态文明村”创建过程中,该村始终不断加强净化建设。一方面,大力加强净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去该村村民最头痛的就是缺水,家家户户都是饮用浅井水,不仅难喝,而且极易诱发疾病,对健康极为不利,有的村民只得掏钱买水喝。为此,今年10月村里投资6万余元,在区农林水利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党员干部带头义务劳动,铺管道,架水管,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也解决了工业用水和农作物灌溉问题。该村还加大投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对村上的20条街道统一进行了整治美化,在各个主要地段摆放大容量的垃圾箱20个,并招聘了6名保洁员成立了环卫队,定期清扫街道,清理垃圾。所有垃圾日产日清,由保洁员用机动车运送到附近的垃圾填埋场点。由于设置了垃圾处理及卫生设施,并且做到分片管理、专人负责,该村的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制定了党员划区负责与村民门前三包相结合的长效卫生保洁机制,大力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管理,有效地防治了脏、乱、差现象的反弹,使村民的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现在村民已经自觉形成了环保意识、净化意识和监督意识,“环境关系你我他、优美环境靠大家”已经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笔者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村民屋里屋外物放有序,整洁卫生,村庄呈现“房屋亮堂、花草成片、道路通畅、环境卫生”的新貌。
“创建生态文明村,不仅仅是种种树,修修路。最主要的还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新华区焦店镇场坊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双喜是这样理解生态文明村的。近几年,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该村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村实现总产值6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15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朱双喜告诉记者,对村上80多位65岁以上的老人,村集体每月为他们发放20元补贴,而且规定必须让老人亲自领取,不能让子女代领。此外,村上根据村集体收入情况,年底每位村民可以享受到1000元左右的“年终福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7/2009-11-25/7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