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何以助力福建再生稻破局?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建玲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回瑶村再生稻田。 资料图
编者按:“种一次,收两季”,再生稻既能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光热不足,无法生产双季稻的难题,又能节本增效,提升粮食产量。福建省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多项举措发展再生稻,充实“米袋子”。
经过11月的稻收,福建省浦城县石陂镇申明村科技小院再生稻示范基地金灿灿的稻穗全部通过机割入仓。经专家组测产验收,该基地再生季稻亩产达到423.1公斤,加上头季稻776.59公斤,再生稻亩产总量达1199.69公斤,连续两年成功实现亩产“超吨粮”目标。
曾经,因为农机具的适配性问题,福建省机械化生产再生稻产量一直难以突破,影响了农民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如今,福建省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方式,破解了再生稻生产中难度最大的头季稻机收难题,有效提升水稻生产能力。
联合攻关优化头茬收获机具
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水稻种植光热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只种植单季稻,不能种植双季稻的现实情况,直接影响当地的水稻产量。
再生稻的出现,激活了福建省,尤其是闽西北单季稻产区的耕地增产潜力。再生稻是一次播种、两季收成的水稻。8月中旬收割头季,不用再育苗、插秧,存活的腋芽在适宜的光、温和养分条件下,可再次萌发成穗,约60天后就能再收一季,实现“种一次,收两季”,具有生育期短、米质好、成本低、适应性广等优点,是有效利用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福建省鼓励适宜地区发展再生稻。去年,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福建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九条措施》,提出对再生稻种植户给予每亩20元催芽肥补贴,对农户种植再生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然而,这个与福建省高度适配的种植模式,在实际生产中,有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与传统水稻不同,再生稻一定要在青黄阶段开始收割,才能保证稻秆里的嫩芽生长态势最佳,保障下一季水稻产量最优。而传统的再生稻种植头季稻收割高度依赖人工,程序繁琐、效益低、成本高。机械化成为再生稻种植的重要支撑。
“头季稻机收难题是再生稻机械化种植遇到的最大难题,因为碾压严重,影响产量。”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处相关人员表示。福建省水稻收割主要以联合收割机收获为主,收割机行走履带碾压面积大,对稻桩碾压严重,影响了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
福建省着力寻找破解之法。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出台指导意见,支持科研单位与农机企业联合攻关,研发、改进现有水稻收获装备,筛选出较少碾压稻桩的收获机具,尽早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适当提高补贴标准,推进农机推广应用。
福建省还组织举办再生稻机收作业现场演示培训班,加强机手培训,现场展示适宜再生稻生产的中小型机具,演示再生稻“回”形收割、单道进出等新型收割技术。
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全程机械化
由于再生稻种植相对“小众”,研发成本高,较少农机生产企业愿意研发,所以福建还采取用农艺适应农机的方式,即不更换现有农机,而是从技术上提升机收产量,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再生稻全程机械化。
“限制机收再生稻产量提升的因素有3个,分别是适宜机收的强再生力品种少、再生季腋芽萌发率低和机收碾压减产严重。”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文雄介绍道。
近年来,由林文雄代理的专家团队,在福建省试验总结出了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三保两促一攻”(保根、保芽、保稻桩、促再生分蘖、促熟期一致和攻亩产吨粮)绿色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2-16/34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