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下一个蓝海”的说法大概就源于这个逻辑。据2014年的业界预测数据,面粉类制作主食仅馒头和面条,市场容量就可以达到6000多亿元。
在小杂粮王国山西,莜面鱼鱼、荞面猫耳朵、红面擦尖等健康主食,不仅是全国消费者,甚至是身为山西人的“80后”“90后”也是只会吃不会做。由此,十年前,山西省提出了杂粮产业振兴计划,路径就是打造中国北方的杂粮主食大厨房。
在当时的政策风口下,山西太原的美特好超市和晋中榆次的田森超市,都凭借自己占据终端的优势,打造了中央厨房,大力发展主食加工。
那时候,自称“就是个卖菜的”的太原市美特好超市,刚从和国际连锁超市沃尔玛的厮杀中,找到生鲜的差异化发展路径。该主体2010年投资近8亿元,在太原市清徐县建成了多温层仓储、中央厨房工厂和6个通过食品生产许可的小型加工厂,增加了日本、比利时、德国一些较为先进的加工设备。
中央厨房和加工厂量产成品半成品的做法,大大降低了美特好超市前台的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该主体很快跻身为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
2015年,美特好超市还针对“一日三餐”问题,推出了“生鲜云厨”,依托“小美一日菜”等产品,开展了新业态探索。这次的预制菜板块试水,为后来的优鲜多歌积累了150余种精深加工的半成品、成品预制菜品。
那个时候,山西最大的低温肉制品加工企业太原六味斋,一个有两百年历史的加工制作酱肉的老店,投资研发出杂粮米、杂粮粉、杂粮方便速冻食品、杂粮主食等2000多个产品,增加了主食加工业务板块。在销售渠道上,六味斋有覆盖太原市主要居民区的300个连锁便利店,依托这一优势,六味斋的杂粮主食很快占据了太原市主城区的餐桌,由此,该主体增加了4亿元的主食销售收入。
当主食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时,当消费者的生活品质提升后,菜肴加工顺应工业化、成品化、即食化、高效化、健康化、个性化发展的时代需求,成为产业升级、产品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路径与抓手。
因此,如果说,主食加工产业是“明天谁来做饭”的上半篇,那么,所谓预制菜产业,只不过是“明天谁来做饭”的下半篇。与其说预制菜产业是“横空出世”,不如说是顺势而生。
其实,过去很多食品加工主体也有预制菜的部分产品,只是当时需求不如主食旺盛。并且,在餐饮领域,从最初的净菜,到饭店所使用的半成品食材,再到外卖兴起,不少餐饮商户所使用的料理包,都属于预制菜范畴。
正如当年卖预制肉品的六味斋,在主食风口期加卖杂粮主食一样,在市场的驱动之下,食品加工企业自然开始了向预制菜品方向的转型换代。
戴小枫研究员认为,“预制菜看似是个新概念,其实是个老行当,是中国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转型路上的一次华丽变身。”
toB还是toC,是先活下去的问题
预制菜行业的山西热,普遍认同的爆发点是2019年在省会太原举办的全国青运会。
为运动员配送预制菜的惯例,启蒙了中部欠发达的太原业界。当时,偌大的太原市,找不到几家实体店能接得了这一利润丰厚的生意。很多人扼腕叹息之余,发现了利润新空间,就动了投资的心。
“大背景主要是大食物观的提出,从向主食要食物、到副食也要确保供应的理念深入人心。加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冷链物流电商等环节逐步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对食物有了更高要求,又碰上疫情的特殊情况,居民在家吃饭的需求上升,几方面因素叠加,就形成了预制菜的热点。”山西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张立新认为。
张立新认为,从资源禀赋来看,山西发展预制菜有三个比较优势,其一,毗邻京津城市群,有市场优势;其二,发展“特”“优”战略以来,特色农产品周年供应链条补齐,冷凉蔬菜和肉蛋奶等供给与其他省市已经形成闭环互补的供给结构,有资源优势;其三,预制菜产业起步早,市场启蒙早,年产值在150亿元左右,有一定的普及率和渗透率。
由此,2020年2月,山西优鲜多歌高调入场。美特好整合旗下资源,将食材供应链、中央厨房、多温层仓储、冷链配送等,剥离至山西优鲜多歌供应链有限公司,以烧肉、丸子、炸带鱼“老三样”晋菜预制菜及600多个春节订制菜为主打产品,面向千家万户C端消费者和餐饮集团、食堂等B端销售,实现线上下单、线下配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18/340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