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全省2/3以上耕地属于“望天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尤其山区普遍存在农田灌溉“引水难”、农业机械“通行难”、精耕细作“管理难”、粮食产能“提高难”的窘境。
面对这样的耕地条件,青海该如何走出一条高品质的丰产之路?“要想在有限的耕地上产出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将从根本上改善农田基础条件,提升耕地质量和环境。”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要、粮食安全之基、农民立身之本。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今年农业农村部下达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万亩,其中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截至10月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6万亩,其中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96万亩,占全年任务的80%,完成投资3.12亿元,预计11月底可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藏粮于技,寻找增收之“钥”
一颗好种子,产出好粮食。近日,由青海农林科学院自主培育,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2022年油菜主导品种的“青杂12号”双低杂交油菜,每亩产量达261.5公斤,创我国北方春油菜集中连片种植区域的高产纪录。
良种对单产提升的贡献率毋庸置疑。互助县南门峡镇七塔尔村栋梁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万仓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油菜种子不断更新换代,为农民带来了丰收的福音。用他的话来说:“‘增收账’的背后,良种是关键。比如‘青杂7号’选育成功后,替代了部分地区种植的白菜型油菜,实现了产量和品质双突破。”
油菜是青海省的第一大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230万亩。近年来,“青杂”系列品种以丰产、适应性广、品质优等特性,使春油菜地区的油菜种植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促进了品种的更新换代,实现了春油菜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机械化率,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同样至关重要。
近年来,青海制定油菜、马铃薯、牧草、青稞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推广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及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青海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2%。同时,研发玉米覆膜点播、深松联合整地、蚕豆覆膜点播、蚕豆收获和马铃薯捡拾等机具,举办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和绿色环保机械化现场实训活动,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户运用先进适用机械化技术。
“以前,这里浇不上水,影响收成,老百姓都不愿耕种,导致近600亩耕地逐渐闲置撂荒。”海东市乐都区农机站站长莫致胜介绍,去年以来,乐都区洪水镇党委、政府积极沟通致富带头人朱双桂流转了这600亩撂荒地,并协同乐都区农机站通过玉米全程机械化应用,机械化覆盖农业生产全流程各个环节,实现水资源节约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减少了农业投入成本。
此外,今年全省8个联市(州)联县(区)督导组、40个包县联片科技服务督导组和12支特邀首席专家团队3支队伍,深入农民身边、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同时,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300万亩、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100万亩、设施旧棚改造5000栋,解决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问题2500余条,着力破解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17/340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