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饭碗端得牢 高原有妙方

零零社区网友  2022-11-17  互联网

饭碗端得牢 高原有妙方

——青海省多举措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丰收时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田间地头藜麦正红,收割机在地里来回穿梭,收割、搬运、晾晒出最美的风景,连片的藜麦田映红了大地,也映红了农民的脸庞。

  截至10月下旬,青海省农作物秋收面积达到860.0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9.3%,其中粮食作物454.8万亩、油料作物220.24万亩。据农情统计,今年预计全省粮食作物总产将达到110万吨以上、油料作物总产30万吨以上。

  今年以来,青海不断强化细化稳粮措施,虽遭受不同程度自然灾害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但仍保持了农业生产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各类农作物应收尽收、颗粒归仓。随着秋收秋种进入收尾阶段,青海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稳定面积,确保良田“粮”用

  地之不存,粮将焉附?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本,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说到底是要稳住耕地特别是稳住粮食播种面积。今年以来,青海省发改委、省粮食局和农业农村厅共同牵头负责全省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作为粮食安全的生产部门,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面积落实,层层签订目标任务。

  走进海东市互助县松多乡花园村、五十镇上滩村等撂荒地整治区,小麦、油菜随风波动,海拔较高的山地里绿油油的燕麦竞相生长。很难想象,眼前这片长势喜人的庄稼,去年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上滩村村民李公却说:“开春的时候,县农业农村部门提供了化肥、农药、地膜等物资,再加上政府一个劲儿地抓得紧,把这几年没种的撂荒地,今年全都种上了,现在想想还是正确的,要不然就把钱丢掉了。”

  五十镇土观村党支部书记李长青说:“今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了以后,又发了种粮补贴,国家的政策对我们老百姓实在太好了,往后我们要牢牢坚守今年撂荒地整治成果,坚决不让耕地再度撂荒,在保护耕地安全的同时,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今年全省秋种面积较往年明显增加,复种作物、冬小麦、冬油菜等种植面积均创历年之最。”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今年入秋以来,青海把抓好农作物秋种工作,作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及早部署安排,强化责任落实,将农作物种植任务分解到县、到乡、到村、到户,坚持边收割、边复种,做到应种尽种,应播尽播。

  截至目前,全省二茬复种作物面积达到16.83万亩,较上年增加3万余亩;冬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0.05万亩,较上年增加3万余亩;冬油菜在平安区试种基础上,扩大到黄河沿岸,种植面积达到0.85万亩,较上年增加0.6万亩。

  

  藏粮于地,守好粮食安全之基

  藏粮于地不仅是指耕地面积要有保证,更要提高耕地质量。

  西宁市湟中区西堡镇西堡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基地上连片的梯田式耕地错落有致,2021年,西堡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被列为青海省高标准农田试点建设项目,为农田基本制度改革作出了有益探索。

  “以前地块特别小,路也不好走,种植户困难比较大,老百姓不愿意多种,宁愿去西宁打工也不愿意种田。通过2021年‘小块并大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西堡村实施了将近5000多亩地,大的地块可以达到20多亩,适合大型农机具作业,节省劳动力,提高了西堡村土地的种植率和利用率。”西堡村村委会副主任樊有益说。

  “小块并大块”后,地块由以前的6606块缩减现在的2500多块,实现了“中低产田”与“高产田”的统一整理、统一流转、统一耕种,项目区耕种率达100%。

  高标准农田的实施,不仅方便了农民耕种,最直接的利好体现在不断鼓起的“钱袋子”上。

  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费家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原来零星的136块小田块平整为24块大田块,实现了现有水浇地以小变大、集中连片。年新增粮食产能26.98万公斤,年经济效益增加25.96万元,耕地质量提高了0.5个等级;土地灌溉得到了保障,机械化作业效率显著提高,通过项目带动,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该区域部分耕地进行了流转承包,用于杂交油菜植种。耕地由原来亩均收入500多元提高到流转承包1000元左右,实现了耕地增产、农民增收。

  青海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全省2/3以上耕地属于“望天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尤其山区普遍存在农田灌溉“引水难”、农业机械“通行难”、精耕细作“管理难”、粮食产能“提高难”的窘境。

  面对这样的耕地条件,青海该如何走出一条高品质的丰产之路?“要想在有限的耕地上产出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将从根本上改善农田基础条件,提升耕地质量和环境。”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要、粮食安全之基、农民立身之本。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今年农业农村部下达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万亩,其中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截至10月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6万亩,其中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96万亩,占全年任务的80%,完成投资3.12亿元,预计11月底可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藏粮于技,寻找增收之“钥”

  一颗好种子,产出好粮食。近日,由青海农林科学院自主培育,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2022年油菜主导品种的“青杂12号”双低杂交油菜,每亩产量达261.5公斤,创我国北方春油菜集中连片种植区域的高产纪录。

  良种对单产提升的贡献率毋庸置疑。互助县南门峡镇七塔尔村栋梁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万仓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油菜种子不断更新换代,为农民带来了丰收的福音。用他的话来说:“‘增收账’的背后,良种是关键。比如‘青杂7号’选育成功后,替代了部分地区种植的白菜型油菜,实现了产量和品质双突破。”

  油菜是青海省的第一大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230万亩。近年来,“青杂”系列品种以丰产、适应性广、品质优等特性,使春油菜地区的油菜种植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促进了品种的更新换代,实现了春油菜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机械化率,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同样至关重要。

  近年来,青海制定油菜、马铃薯、牧草、青稞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推广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及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青海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2%。同时,研发玉米覆膜点播、深松联合整地、蚕豆覆膜点播、蚕豆收获和马铃薯捡拾等机具,举办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和绿色环保机械化现场实训活动,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户运用先进适用机械化技术。

  “以前,这里浇不上水,影响收成,老百姓都不愿耕种,导致近600亩耕地逐渐闲置撂荒。”海东市乐都区农机站站长莫致胜介绍,去年以来,乐都区洪水镇党委、政府积极沟通致富带头人朱双桂流转了这600亩撂荒地,并协同乐都区农机站通过玉米全程机械化应用,机械化覆盖农业生产全流程各个环节,实现水资源节约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减少了农业投入成本。

  此外,今年全省8个联市(州)联县(区)督导组、40个包县联片科技服务督导组和12支特邀首席专家团队3支队伍,深入农民身边、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同时,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300万亩、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100万亩、设施旧棚改造5000栋,解决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问题2500余条,着力破解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17/340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