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组合”产生“化学反应”
——解析浙江湖州的“组团式未来乡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论浙江湖州的GDP,或许与周围的“万亿俱乐部”城市难以比拟,但比生态、看乡村,这里绝对不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发源地的“金字招牌”,到处迸发着新活力。无论走到湖州的哪个县区,都会有独特而又美好的印象。
然而,有心之人发现,近两年中,从财政投入看,湖州各级政府投入乡村基建的资金量在减少。是准备鸣锣收兵了,还是认为大功告成,开始减少乡村投入?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中校解释道,其实这就是从美丽乡村建设走向美丽经济转化的重要标志。
“政府投入具有普惠性,主要实现生态宜居。而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则主要由政府筑巢引凤,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现代要素流入乡村。因此,表面看似政府的投入在减少,实际上,这几年社会资本投入却大幅增加,乡村产业形态在迭代、在丰富。”杨中校说。
抓住这一特征,湖州2020年提出了“组团式未来乡村”的战略部署,每年建设10个左右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分两年期完成。为何如此谋划?怎样打造片区?又何以体现未来?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答案正逐渐清晰。
并非简单“物理组合”
2021年,随着湖州市吴兴区上榜年度浙江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湖州正式率全省之先,首个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的全覆盖。自2008年拉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大幕以来,湖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已累计建成862个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
“践行‘两山’理念关键在于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渠道。十多年来,湖州依靠先发优势,定标准、制条例、建制度,工作体系的‘四梁八柱’已日趋健全。接下来,如何全方位破题转化的文章,将成为决定能否继续引领的新高地。”刚落座,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施经便开门见山。
这样的思考,并非湖州所独有。浙江坚持不懈抓“千万工程”,生态文明建设蔚然成风。近些年,不少地方完成前期美丽乡村建设后,你追我赶开始谋划提标和集成:有的推示范带,有的打样板区,也有的组精品线,试图打破单个村庄的界线,通过抱团发展,在实现差异发展的同时,进行资源整合、“两山”转化。
“这两年,我们很努力地尝试盘活闲置农房和空间,但很多时候,由于体量和资源有限,既很难有话语权,也很难引入优质的社会资本和项目。”吴兴高新区杨溇村的党总支副书记顾坤林深有感触,同样是主打“溇港文化”,他就很羡慕临近隶属同区的织里镇义皋村。
2016年,以义皋为主要节点的太湖溇港水利灌溉工程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开启了溇港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之路。如今,“太湖溇港第一村”声名鹊起,优质项目纷至沓来,义皋村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也从2019年时的60余万元,增至2020年的220万元。
尽管终于“活”起来了,但在义皋村党总支书记钟良看来,格局还不够。“乡村产业规划得基于一定区域和体量,才能有功能布局,既相互照应,又彼此区隔,同时把优质资源进行集成,也能拉长线路、留住更多游客。”
施经则认为,这种集成并非简单物理组合,既要避免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又得进行一体化规划、项目化运作、集成化示范、片区化共享,而且无论是规划,还是改革,放到更高平台上,才能发挥更大效能。
去年,“滨湖六村”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的组建,让顾坤林与钟良双双如愿,横跨两个镇域,囊括6个村。记者看到,首批10个样板片区中,有优势互补型,也有错位发展型,有强村带弱村,也有基于一个大项目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化学反应”由此展开。
“四大集成”催化反应
进入11月,属于八都岕的秋天才真正开始。这里地处长兴县小浦镇,以十里古银杏长廊声名远扬,3万多棵古银杏遍布其中。记者虽然早有耳闻,但真正身临其境,才知何谓“满城尽披黄金甲”,这气势堪比长安香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01-17/226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