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技兴民富稻之“道”粮丰国强根基稳


  肖广江赵华左清清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岭南大地,稻耕文明的发源地。水稻产业发展史诉说着悠久的农业文明。数千年前,岭南人就开始世代以稻米为生,在漫长的岁月里,稻米滋养了这片热土,孕育了隽永的岭南文化。

  广东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曾引领了中国水稻产业的变革,开创了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育种、水稻矮化育种的先河,并率先开展了水稻优质化育种。“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院士,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水稻新品种“中山1号”和千粒穗,对于发掘水稻高产潜力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时值水稻矮化育种成功60周年,水稻矮化育种60周年纪念暨水稻产业科技大会将于2019年6月28日-30日在广州隆重开启,以“矮化育种,传承发展,科创未来,粮安天下”为主题,设置论坛、交易、展览、推介、美食、文化、科普、定制、互动等诸多版块,邀请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政府领导、大型跨国企业主体,以良地、良种、良法、良具、良品为核心,总结展示广东省水稻研、育、繁、推、工、商、贸经验,交易广东丝苗米品种、商品米及链条要素,汇聚粤港澳大湾区资源,打通种、产、销、加全链条,对接一带一路合作平台。

  粮丰农稳安天下

  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强盛的重大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产于中国的水稻,作为全球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养育着全球50%的人口,对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和解决人类贫困饥饿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广东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也得益于科技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2018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9.73万亿元,同比增长6.8%;有效发明专利达24.9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技术自给率达73%,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保持全国第一。广东,作为深化改革再出发的排头兵,要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基础和核心是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其中最关键的还是靠农业科技创“芯”。

  种质资源是农业“芯”!种质资源的选育、推广、更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矮化育种,粮安天下,传承发展,科创未来”,即将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的水稻矮化育种60周年纪念暨广东水稻产业科技大会,将拉开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精准对接模式探索,围绕推进水稻产业科技创“芯”、优良品种繁育推一体化,建立农业全链条要素汇聚和交易平台,重点通过科技创新和促进转化,推动广东稻米产业发展,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和大国强国战略,广东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历史担当勇立新时代潮头,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种”筑基石产业旺

  种业是农业领域科技含量高的基础环节,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水稻作为我国主粮之一,种业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尤为重要。

  20世纪50年代以前,水稻高产是主要的追求目标,水稻品种改良一直局限于高秆品种。但华南稻区暴雨台风频发,高秆水稻不耐肥且易倒伏,是水稻增产的第一障碍。师从丁颖院士的黄耀祥院士,于1959年通过人工杂交培育出中国第一个水稻矮秆品种——广场矮,比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第一个矮秆品种“IR8”早了7年,引领了世界农业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广场矮”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解决的水稻倒伏减产问题,而且在水稻育种史上,打破了自开展杂交育种以来,局限于改良高秆水稻品种性状之间相互弥补的老传统,开创了一条矮化育种的新途径。继广场矮之后,黄耀祥和他的同行们,开创高光效株型与高产效功能相结合的“丛化育种工程”,又相继育成了“珍珠矮”“广陆矮4号”“桂朝2号”和“特青2号”等一大批早、中、迟熟配套齐全的矮秆新品种,矮化育种得到迅猛发展,从1959年-1999年的40年间,累计种植面积达115亿亩以上,为社会增产2100亿公斤,增值2100亿元。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广东省基本实现了早稻品种矮秆化,大面积亩产由过去的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400公斤,一举改变了广东省传统的“早四晚六”(指双季稻产量早稻占四成,晚稻占六成)的早稻低产面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品种 矮化 大米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