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突破!小麦有了杂交品种


  本报记者王澎文/图

  小麦是全世界种植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粮食作物,几乎所有文明都和小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楼兰遗址发现的碳化麦粒,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小麦都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芒种时节,天津市宝坻区骆家庄村种植户张德的麦子已经临近成熟。来自山东、河北、天津等地的200多位种植大户和种子经销商齐聚田间地头,有的在交流着自家麦子的长势、探讨着今年的收成,有的查看田中麦粒的饱满程度或拔起一颗麦子查看根系。

  天上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却丝毫没有影响第二代强优势杂交小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京麦9号京津冀联合示范观摩会的火热。

  适宜轻简化栽培,盐碱地上表现更好

  农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从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到杂交蔬菜不断发展,在上世纪,更是掀起了一轮农业产业的绿色革命。“但很遗憾,这次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革命小麦没在其列,拖了后腿。”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昌平在观摩现场坦言,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成功选育和产业化推广,为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一个世纪来,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科学家都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直到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中国科研团队,基于小麦光温敏不育系的首次发现,和其不育机制、恢复性与强优势规律、异交生物学等科学理论的探索与揭示,攻克了育性恢复、高效制种、优势组合三大技术瓶颈,创建二系杂交小麦育种体系,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解决才迎来曙光。

  目前,杂交小麦虽然比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的产业化推广晚了很多年,但它的潜力却不容小觑。

  赵昌平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以2018年产量数据为例,在经受了晚播至霜降节气、冬季严寒低温至零下20℃、春季气温剧烈波动、全生育期几乎无有效降雨等各种不利条件的考验,在采用播种量仅为常规小麦50-70%、全生育期仅灌水1-2次的苛刻种植管理方式下,京津冀京麦9号20个示范区平均亩产仍达到1100斤以上,增产幅度达

  15-20%。

  “气候、灌溉等条件越苛刻,杂交小麦的表现就越突出,在高产田上是如此,到了盐碱地上就更加明显。”赵昌平介绍,“在一些盐碱地上,杂交小麦甚至能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超过50%。”

  据统计,京津冀环渤海区域盐碱地面积达1000余万亩之多,因此既要抗盐碱、又要节水、还要兼顾稳产高收益的小麦绿色高效种植,是该区域粮食生产突破的关键与核心。此次观摩会上所展示的京麦9号,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培育的第二代强优势杂交小麦品种,具有突出的大穗和高粒重优势,产量潜力可达每亩800公斤,尤其在盐碱、旱作等中低产区具有更加突出的稳产增产抗逆优势。

  在过去的5年里,杂交小麦在津冀大地上扎根发芽,凭借突出的稳产抗逆优势为京津冀绿色高效农业发展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初步估算,按杂交小麦在京津冀环渤海区域盐碱地应用300万亩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灌溉水1.5亿立方米,增产小麦约15万吨。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打造京津冀科技协同新高地

  近年来,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拉开了国内杂交小麦科企合作的序幕,在为国内杂交小麦产业化搭建推广示范平台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了新品种测试体系和高效制种技术规程。

  时至今日,以京麦9号、京麦21、京麦179为代表的第二代杂交小麦已经开始产业化推广。京麦9号因其稳产、抗逆、耐盐碱等突出特性,在京津冀地区广受好评。

  “杂交小麦一步步走来,经历了很多艰辛和付出,解决了很多难题,最终才走向生产应用。”赵昌平坦言,“随着科研投入不断加大和创新力度不断加强,杂交小麦已经迎来了第二代品种的应用,与第一代相比,总体上穗子更大、千粒重更高、产量潜力也更大。相信将来第三代杂交小麦也会顺利通过国家审定,走进广袤田野,走上百姓餐桌。”

  杂交小麦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科研单位、企业和高校的协同联合。

  2016年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优势,积极推进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推进三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跨区域联合,组建了关联紧密、资源共享、通力合作、利益一体的京津冀杂交小麦联合测试网络,每年固定建立测试网点20个,累计测试杂交小麦组合超过100份;基于测试网络建设,筛选的节水型杂交小麦新品种连续列入京津冀小麦品种联合展示示范计划,并参加了京津冀小麦联合区域试验;依托测试网络筛选的京麦179通过了国家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审定,京麦9号通过北京审定和天津、河北相似生态区引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产业化 品种 种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