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颖,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个用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育成新品种的稻作学家,开创了利用我国丰富的稻作遗传资源的新途径,对水稻生产和稻作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1989年日本渡部武主编的《中国的稻作起源》一书中,被尊称为“中国稻作学之父”。
“中山1号”品种和“千粒穗”品系分别代表丁颖在育种上两大开创性成就。“中山1号”开创了利用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选育新品种之先河,由此衍生出“中山占”“中山红”“中山白”“包选2号”“包胎矮”“钢枝占”等华南地区当家品种,推广时间超过6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24亿亩。1936年,丁颖从华南水稻栽培品种“早银占”和印度野生稻人工杂交稻的后代中,选出每穗几百粒以至千多粒的系统,俗称“千粒穗”,这对于发掘水稻高产潜力研究很有启迪意义,引起了国内外稻作科学界的极大关注。
丁颖在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形成过程等方面也进行了潜心研究,发现了多年生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等,并认定了多年生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肯定了栽培稻起源于我国南方,日本的稻种是中国传过去的,澄清了中国稻种来源于印度和我国粳稻是日本型等谬误。他直接领导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学院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生态研究室”于1963年11月21日在广州成立,深入系统地开展水稻光温生态特性研究,为水稻地区间引种、选育种、栽培生态等方面奠定了科学基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6-27/199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