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乡村振兴中的河南新担当


  本报记者张培奇范亚旭

  盛夏时节,行走在中原大地乡村田间,一幅丰收的画卷展现在眼前: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有农人们麦收的喜悦,有夏种忙碌的身影,沿着村村通公路前行,绿树环绕下的一个个乡村正奋力描绘美丽家园,书写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四下里呈现出繁忙兴旺、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要抓住关键、精准突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上走在前列。”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表示。

  把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统一起来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河南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自觉扛牢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政治责任。“全省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1.2亿亩耕地保有量,持续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推进田水林路综合配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粮食安全。”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介绍。

  夏日里,在唐河县源潭镇振群家庭农场的地头,种植大户乔振群播种完最后一块花生田后,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今年种的新麦119,属于高产强筋品种,最高一亩产了1400斤,品质还好,都提前给企业签了订单,每斤能卖1.25元以上。”种了2000亩小麦的乔振群高兴地说,丰产丰收是依赖于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粮田,品质提升要源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这才让种庄稼越来越容易了。

  从注重产得多,到看中品质优,河南省不断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推进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强化产销对接,发展订单生产,让很多和乔振群一样的种养大户尝到了甜头。2018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204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1/7,居全国第一;花生发展到2200万亩,占全国1/4;两年内新增肉牛52.8万头、奶牛10.5万头;优质林果发展到1359万亩。

  为让更多农民增收受益,河南省持续打造以粮食为起点的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鼓励发展粮食产品服务业,促进种养链、服务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有机融合和利益联结,以提升粮食整体效益。“我们坚持走高端差异化路线,避免了面粉行业低价竞争的局面,通过严选优质粮源,改进生产工艺,产品的综合效益直接提升25%左右,既向消费者提供了天然面粉,又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一加一天然面粉董事长王刚介绍。

  把促进农村经济振兴与重塑城乡关系、促进融合发展结合起来

  不远处的山坡上,遍布桃树、梨树、山楂树;村庄里,整齐排列的农家小院、乡村客栈、淘宝屋演绎着古村风貌。古风古色与现代业态的结合,把孟州市莫沟村打造成了乡村旅游特色地。

  然而,就在几年前,莫沟村还是一个等待拆迁的贫困村。依托村里遗留的180多孔窑洞,2015年孟州启动了“梦中故乡,绿色莫沟”特色小镇项目,鼓励村民入股,对村子进行生态修复、绿色改造。“从上中下三层空间改造,上层是村民住的地方,统一外立面,建设村史馆、村淘店、茶社等,让村庄时尚起来;中层修复明清时的窑洞,建成窑洞图书馆、民宿,让村里有亮点;下层打造水系,形成400多亩水面的汶水湖。”莫沟村党支部书记苗小忠介绍。

  如今的莫沟村湖水碧波荡漾,绿树青草环绕,窑洞民居错落,四时景色各异,常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带动一大批村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在河南省,还有信阳郝堂村、陕州北营村、新密黄固寺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发展生态观光、休闲体验,把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竞争力。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借鉴浙江经验,河南省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建设“四美乡村”“美丽小镇”和“五美庭院”,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目前,河南54%的县(市、区)编制了乡村建设规划;85%的县建成“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机制;各地都在探索污水治理模式;今年年底将完成改厕500万户;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8%、75%。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小麦 花生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