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实现乡村振兴与农村金融共赢发展


  第三个变化是农作物种子的推广应用。农民一旦把种子的推广、改良作为新的事业来经营,前景是美好的,农民的潜力也将继续迸发出来。实际上,中国的面积这样广阔,不同地区的天气相差大,土壤的差异也一处一种标本,因此各个地区种子的推广是大有文章好做的。

  农民职业在变化,新思潮对农民来说,这是老路挡不住的。每个地区都在走新路,这不是空谈,而是实际生活的新路必然带来的。走上新路的新农民,各有各的思路。有参加农村新合作种植的,也有自己带领家庭成员奔忙的。关于农业的变化,只是一个开头。我们可以设想,三五年之后,再到农村看看,可能变化就开始比现在要显著得多。

  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很重要的是要为“三农”和乡村振兴服务。我们常说反哺“三农”,反哺乡村,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要帮助他们建立一种造血机制。

  农村产业融合内在含义正是不要把农业农村的产业过度分割。中国的人口众多,走发达国家那种逐步、大规模地向城市迁徙的模式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对产业进行适度的分工和布置,产业不能过度地集中在大城市。我们一方面当然要创造很好的环境,让相对多的人能够在我们的美丽乡村生活,但前提是要让他们有收入。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的过程都是人口的迁徙过程,我们人口的迁徙究竟是大型城市迁徙,还是向农村周边的美丽小镇迁移,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未来乡村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设计。

  乡村振兴需要“三角”支持,“三角”指政府、金融和保险。首先中国的“三农”和乡村的发展,政府负有极其重大的责任,我认为“三农”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属于弱势的状态,所以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这里所谓的政府是两个含义:一是财政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二是政策的引导,一切涉及到乡村和“三农”的都是准公共产品,一切涉及到乡村和“三农”的都应该给予优惠的政策,所有的商业行为到这里都要减半,所有的商业行为到这里都要怀着虔诚的心。其次“三农”和乡村需要一种造血机制,金融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帮助他们的产业进行整合,帮助他们的产业升级。我认为这里的金融都是普惠性的,普惠性和公益还是有差别的,还是有一点商业行为,你不能赔本,但是你的利润一定是相对低的。金融是要防范风险的,因此就应该在整个乡村建立一个信用体系,包括信用甄别,信用的过滤或信用担保以及抵押品,这些都是金融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最后,农业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保险在这里面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保险应该为“三农”发展、乡村振兴做巨大的贡献,要给他们确定性,要给他们未来相对稳定的预期,要消除由于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给他们所带来的灾害。农业保险在保费设计上应该采取普惠性的原则,凡是涉及到乡村和“三农”的东西,普惠性原则都很重要。

  一直以来,中国银行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担当社会责任为己任,一以贯之地推进金融支农工作,涉农贷款多年保持连续增长,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类型不断丰富,涉农服务的渠道网络日益完善。

  我们积极引入全球领先的涉农服务经验,建成全国最大的村镇银行集团。如今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村镇银行集团,在县域设立法人机构127家,涉农小微贷款占比超过90%,贷存比接近100%,这方面尤其可以提到一个点,我们整个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户均贷款只有23万元,真正做到了“支农支小”,也真正实现了把资金留在乡村,用在乡村,力争反哺乡村。另外,我们积极汇聚行内外各方力量,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全行累计发放助学贷款超过230亿元,帮助180万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三区三州”共设立机构86家,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全行共派出1550名挂职扶贫干部,奔赴在全国各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也帮助贫困地区提升利用金融手段脱贫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普及金融文化知识,形成乡村金融健康发展的良性土壤。中国银行将着力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员工队伍,因地制宜完善宣传措施,围绕个人征信、手机银行、金融诈骗、假币识别等开展形式丰富的宣传活动,助力形成守信重信的金融氛围,为乡村金融健康发展培育良性土壤。二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渠道,打造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圈。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首先要建设好金融基础环境。中国银行将继续以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为依托,聚焦基础服务、坚持“支农支小”,灵活设立助农服务站,运用网络金融、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推广线上服务,多措并举满足县域、乡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培育产业发展动能,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国有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探索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现代化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积极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 数据 土地 农业机械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