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格大 口味甜 膏满黄肥
大闸蟹“江海21”又迎丰收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春植
王成辉在上海市浦东养殖基地查看“江海21”大闸蟹长势。 资料图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个头饱满、香味醇厚的大闸蟹引诱着食客的味蕾。
在上海松江、崇明、浦东等地的“江海21”大闸蟹养殖基地,只见一只只螃蟹或在水草间嬉戏,或到处“横行霸道”觅食。如今,规格大、口味甜、膏满黄肥的“江海21”已经成为上海本地河蟹的佼佼者。
好种质决定好味道
大闸蟹,其学名为中华绒螯蟹,“江海21”作为中华绒螯蟹的新品种,近年来广受消费者喜爱,还被打造成上海人的“心头爱”——黄浦江大闸蟹品牌。那么这“江海21”好在哪里呢?
上了点年纪的上海市民对20世纪七十年代“青背、白脐、金爪、黄毛”的黄浦江大闸蟹的美味记忆犹新。而作为大闸蟹中的“高富帅”——“江海21”进一步提纯了长江流域大闸蟹最优质品种的优势,外形更加美观,体形更加健壮,背甲淡青有光泽,腹部银白,绒毛金黄。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它健壮有力的“大长腿”,其第二步足长节末端能达到或超过第一侧齿尖端,爬行起来双螯腾空,威风凛凛,也因此与市面上的其他大闸蟹相比,重量更重。除了外形的美观,“江海21”吃起来也是别具风味,出肉率高,咬一口黄满膏肥,鲜美之中带有一丝微微的甜,满足食客味蕾。
对于养殖端来讲,“江海21”的优势还在于其生命力更强,在水域中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更易长成大蟹,规格一般要大于普通的螃蟹。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普通中华绒螯蟹相比,16月龄蟹生长速度提高17%以上。
性状如此优良的“江海21”选育过程十分漫长,是由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团队历时10余年,经过7代以上的科学选育才培养出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16年,原农业部发出全国推广公告,“江海21”成为水产新品种。目前国家认定的中华绒螯蟹良种只有5个,“江海21”就是其中之一。
国家级绒螯蟹良种是我国特有的重要源头性水产资源和育种技术革新的代表,决定着河蟹养殖的质量和养殖户经济效益。如今,“江海21”品种已累计在全国16个省(区、市)养殖,年养殖面积约30万亩。
同时,随着上海市河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第三轮工作的深度推进,上海市今年河蟹产业的“江海21”良种覆盖率在蟹种阶段达到15%左右,全市在成蟹阶段的覆盖率达70%以上。
在今年丰收节当天,以养殖母蟹为主的湖南大通湖区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螃蟹已完成第五次蜕壳,每只母蟹的平均规格为185克,每只公蟹的平均规格为242克。
“松江模式”养好“江海21”
10余年的养殖经验中,松江区已形成了基于“江海21”品种的大规格生态养殖的“松江模式”。
所谓“松江模式”,是以净化河蟹养殖水体的水草精准管理技术为核心,通过“种、管、控、用”管理水草,形成“光促草、草净水、蟹控草”的良性循环,为河蟹生长营造优质生态环境,并采用良种当家、配养鱼虾、测水调控、营养优化和生态防病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构筑和谐生态系统,保障生产平稳有序。
今年,上海超过35℃的高温天气有50余天。对于养殖户来讲,如此高温、干旱的气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松江区石湖荡镇的上海金泖水产专业合作社是“松江模式”养殖示范点,夏季的高温天气却几乎没有影响到今年的产量。
走进该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只见池塘水清见底,覆盖着面积达90%以上的地毯式的伊乐藻,和面积60%左右茂盛的轮叶黑藻,仔细观察,在水草的掩映下,不时能看到乘凉的螃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24/340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