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在共同富裕中建设新农村


  本报记者 陈兵

  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村貌如画、经济发达、人民富裕,被不少前来参观调研的学者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本”。

  村里的老“断桥”告诉我们,这个宛若世外桃源的蒋巷村也曾经历过贫困,甚至曾经是苏南最贫穷的小乡村。46年来,历届村领导班子励精图治,带领全村百姓硬是将穷村变成了富村,落后村变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

  工业发家,旅游旺家“走新路”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蒋巷人拔穷根,正是从“换地”开始的。

  村里老人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蒋巷村,地势低洼,长年受水灾虫灾折磨,全村90%的人有血吸虫病,男女老少面黄肌瘦,苦种一年收成寥寥。

  “改变蒋巷人世代贫穷就要先找到贫穷的根源,这根源就是1700亩土地全都被水泡着,刨掉穷根的关键是兴修水利、抬高土地。”1966年,在蒋巷村刚刚“主政”的常德盛找到了治穷的突破口。

  于是,700多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演绎了旷日持久的治水改土“四大战役”:从1968年开始的以平坟墩、倒杂树、挖深沟为主的第一战役;1975年开始的以平整土地、填河填浜为主的第二战役;1985年开始的以筑路建渠、建设规格田为主的第三战役;自1992年至今的以路、渠、田、林标准化建设为主的第四战役。

  “换地”让蒋巷村农业彻底翻了身。但由于缺乏工业,蒋巷村还谈不上富裕。听说泡沫延伸产品可做新型建材,蒋巷村的村干部们立刻四处出击搞市场调研。1992年春,首座投资600余万元、拥有两条生产线的厂房诞生了。凭着一群“庄稼汉”的质朴和韧劲,加上过硬的产品,“常盛”轻型建材很快成了用户青睐的名牌产品。目前,蒋巷村的净资产有1.8亿元,2011年村集体收入达18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当农民的米袋子、钱袋子双双鼓起来后,蒋巷村敏锐地发现了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旺家的新思路。近几年,蒋巷村积极开发“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等项目,每年吸引游客10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共赢。

  农业增效,发展成果人人享

  蒋巷村95%的劳动力进了工厂,工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蒋巷村就要弱化其他产业。村党委书记常德盛说,村里追求人人有活干,但必须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副则副的劳动就业原则。

  蒋巷村有16个种田大户,他们承包了村里1000亩粮田。常德盛说,蒋巷村靠农业起家,很多村民还是喜欢田间劳作的生活,全村仅剩的1700亩农田不但不会减少,而且村里还会加大投入,将村民集中居住后多出来的宅基地复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蒋巷村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蒋巷村没有丢下一个人。村民孙启华20多岁时父母相继病亡,自己又不慎犯了错,从此自暴自弃,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村党委多次找孙启华谈心,希望他振作起来。得知孙启华想养猪,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村里就将村窑厂的砖借给他盖猪舍,帮他贷了3600元钱买猪苗。2002年一场暴雨,1400头猪淹在水里,孙启华急得团团转,常德盛闻讯带着村民来救援,最后连饭都没吃他一口。靠着养猪发家,如今,孙启华也已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得益于村内企业的发展壮大,蒋巷村每年的村级经济收入也在稳定增长。村领导班子研究决定,要让每一位村民都享受到村级经济壮大带来的实惠。在蒋巷村,村民每年都可以获得可观的保障性收入,男年满58岁、女年满55岁,每月都可领取400元至1000元不等的养老金;身患重病者,每月补贴400元;全村孩子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大专生年补助1500元,本科生2000元,研究生5000元;今年,村里股份分红还将提高到每人7000元。

  共同富裕,提升幸福无止境

  俗话说,养儿防老。蒋巷村却把老人从子女身边拉开。“我们在别墅区附近造了老年公寓,鼓励老人住进来。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老人有老人的习惯,时代不同,观念不同,很多矛盾都是一两句话引起的。”常德盛觉得,适当分开,不仅不会减少亲情,反而可以增加彼此的挂念。现在,村里的老人绝大部分都搬进了老年公寓安享晚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经济效益 休闲 新农村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