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喜和周台子村走出艰难的第一步。村集体当年有了近10万元的收入,集体经济由此获得一汪活水,栽果树,翻盖学校,千年古村开始变样了,新的希望正扑面而来。而在范振喜心里,路还很长,每一年、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他这个领头人得和村班子、和全体村民一步一个坎地朝前迈。
新产业——
范振喜制定的村级发展规划,颇具时代特色与超前意识:“固农、强工、兴三产、促文明”,坚定不移地走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路子;由分散到集中、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大胆探索,让土地“活”了起来并呈现勃勃生机。
范振喜提出了建设“冀北新山村,活力周台子”的总目标。他说:“只有延长矿业链条,发展轻工建材、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周台子村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才能永葆活力。”
燕山怀抱里的一隅,开始了生机勃勃的脉动。
1995年初,范振喜提出建一个年加工矿石5万吨的铁选厂。当时盘尽村里的积蓄,还有70万元缺口。怎么办?范振喜向村班子提议:向村民们借钱。
这是一种很罕见的借据,借据上由村班子成员共同签字画押。范振喜承诺,厂子挣了钱是村集体的,一旦赔了由我和村干部承担,就是砸锅卖铁也不让大伙受损失。白纸黑字的借据上,留下了借贷双方230个鲜红的手印。
铁选厂于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投资。当时正赶上市场低迷,但范振喜对企业严格管理、精打细算,结果创造了奇迹,并兑现了当初的承诺。从此,范振喜和村班子在群众心目中确立起重信守诺的形象。
有了发展的基础,村里又陆陆续续建起了浴盆厂、花炮厂、烧结厂、养猪场、机制砖厂等集体企业,还在县城里建起了一家三星级酒店。这些规模不大的村办企业摊点,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成为周台子人的记忆,但正是伴随着赔赔赚赚的不断尝试,积累了创办经济实体的经验,让这片土地上的庄稼汉逐渐有了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和管理意识。
2004年,坐落在周台子村的国有启星矿业改制,在当时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热点。许多外地有钱人找到范振喜,想让他出面,以个人名义买下来,由他们出钱,利益共享。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呀!对此,范振喜不但没动心,而且把着力点放到村里,并提议由村里买下来。他和村班子成员历尽艰辛筹措了上亿资金,以多倍的价格从五六百名职工手中,将这个改制后的全员股份制矿山企业买了下来,再一次夯实了周台子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
以范振喜的声望,在实现周台子村发展的过程中,他完全可以争取到一定的财政支持,但是他提倡艰苦创业,“如果有事就找领导,处处向国家、向政府伸手,怎么得了。只有自己干出来,为党和政府分忧,这样才能体现出基层党组织坚强的作用。”
如今,村里兴建起了钢结构、塑料制品、新型建筑材料、穿串机厂等企业,“强工”之路呈现多头并举。
周台子村拥有1200亩耕地,原先通过调整结构、扩大水田面积、推广实用技术,增产增收有一些效果。但是一家一户“小地块”经营模式,效益终究上不去,尤其每年的五六月份稻田浇水期间,上游截流、下游偷抢,时常出现矛盾与争执。
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已经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2006年春天,范振喜提出了“代经营”的理念,就是将村民手里的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集体代替农民统一经营。村里按照每亩地500斤大米的标准发放口粮,并承诺今后将土地效益整体递增的70%回馈给村民,余下的30%分别用于科技培训、提升地力、抵御自然灾害。
土地集中了,奠定了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的基础,架起了容纳高科技的平台。田地不再是耕种简单的生产资料,变成了寸土寸金。祖辈的庄稼人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由此获得了土地代经营的补偿收入、土地增效的附加收入、农业产业工人的工资收入。这就是地处山区周台子村的真实写照!
村集体代经营的土地实现了公司化经营后,建起了1万平方米的智能化温室、几十幢日光温室,立体化种植荷兰玉兰菜,一亩地产量相当于数十亩地的产量。玉兰菜远销台湾,每公斤售价60元,菜根还可以加工成营养保健的饮料。现代化的温室大棚里还生长着很多的南方花木和果菜,土地的颜色不再单调,变成了如诗如画的风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28/18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