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管技术管销售能增收


  本报记者 沈建华 通讯员 顾光银

  “今年我家养了8张种的春蚕,收益15300多元,多亏了合作社的帮扶!”说起今年的春茧收入,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梁南村蚕农开日永,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12年,东台市蚕桑生产已连续14年保持丰产丰收,在收获春茧喜悦之后,不少蚕农算起了经济账,许河镇许河村蚕农崔恒桥说:“加入合作社后,从蚕种统一催青、蚕用物资配套供应,到小蚕共育、防病防毒、技术指导和蚕茧交售等各个环节,蚕业合作社都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龙式服务,让我每年每亩节约成本近150元,亩均增收500多元。”

  东台市现有桑园15.2万亩,市内两大龙头企业江苏民星和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联结全市7.5万户蚕农和11家缫丝企业,分别牵头组建了东台市富安蚕农合作社和东台市民星蚕业专业合作社,蚕农入社率达98.8%。以合作社为载体,蚕桑生产技术服务部门联手龙头企业,积极推行“技术统一指导、小蚕统一共育、桑园统一治虫”等为主要内容的“八统一”社会化服务,为农服务实现了“套餐化”、“多元化”和“便捷化”,把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变成了“零距离”,东台蚕农再也不用为养蚕技术和蚕茧交售发愁了。

  安丰镇新榆村蚕农茆永康说:“我家从1996年开始栽桑养蚕,全家花销全靠5.5亩桑园,加上桑园套种蔬菜的收入,每亩纯收入少说也有五六千元。三年前建了一幢别墅,一双儿女在校读大学,学费、生活费没愁过。以前种传统作物,一亩收入千儿八百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总想外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

  东台市蚕业合作社不但指导蚕农栽好桑、养好蚕,而且还引导蚕农利用非蚕期的闲置桑园和蚕室进行套种套养,开辟新的增收途径。近年来,先后推广应用了闲置蚕室养鸡、冬闲桑园套种蔬菜、桑枝条育菇、蚕沙发酵沼气、蚕蛹培育蛹虫草等项目,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渠道,为蚕农“变废为宝”开创了一片绿色地带。

  谢德来是东台富安镇桥梓村4组蚕农,说起套种套养的收益情况,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我家有四口人,主要劳动力两个,承包四亩半桑园,家里有110平方米的标准化大蚕室两间,去年全年饲养蚕种21张,养蚕收入3.32万元,利用闲置蚕室,全年套养三黄鸡6批,共14700只,获利6.1万多元。”

  东台市丰富的桑枝条资源,还提高了该市食用菇生产水平。全市建有四家菌种生产合作社,蚕农把桑枝条出售给菌种企业用于食用菌生产,仅此一项亩均桑园增收三四百元。富安镇元九村4组蚕农吴方云,承包桑园4.7亩,建有2间200平方米专用蚕室,去年蚕茧收入2.86万元,全年育菇1.7万袋,收入3万多元。

  眼下在东台,许多像开日永、谢德来一样的农民,由于加入了蚕业合作社而得到众多实惠。合作社辐射了全市14个乡镇299个行政村。“入了蚕业合作社,就是蚕农与工厂和公司同坐一条板凳,同围一张圆桌,同吃一锅饭菜!”这是东台蚕农常常挂在嘴上的话。

  谈起东台市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成功运作的经验,东台市副市长金学宏说:“东台通过‘合作社+公司+工厂+蚕农’的方式,茧丝绸产、加、销三部门实行一体化运作、一条鞭管理,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在市场经济中快速前进,促进了东台蚕桑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大联合模式使产业在多方共赢中实现了跨越发展。”加入合作社后,公司、蚕农和缫丝加工企业三方之间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收烘企业和蚕茧加工企业每年都从经营利润中拿出近三分之一,用于保护价收购和二次分配。蚕农收入稳定,技术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加入合作社,让我们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江苏省首家蚕业合作社——富安蚕农合作社社员何福林爽朗地笑着说。

  “笑语盈盈缫丝工,遍身罗绮采桑女”,这是一幅描写东台缫丝企业女工的真实写照。胡志兰家住唐洋镇乐园村5组,是东台唐洋缫丝厂女工,说起家中收入,满面微笑挂在脸上:“我家承包桑园5.2亩,年养蚕收入3.5万多元,我们夫妇都在厂里做工,两人的工资收入6万多元,加上桑园套种的收益,用不着出远门,也能挣到10多万元,心满意足了。”东台11家缫丝加工企业,4000多名缫丝女工,她们走进厂房是工人,下班回家是蚕农,再也用不着远赴他乡打工挣钱。

  东台市不少农民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熟练掌握了养蚕致富技术,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学会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近几年来,东台合作社在为社员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定期组织农民开展短期培训、经验交流、现场观摩、实用新技术推广以及外出参观学习等活动,努力提高入社社员的各方面水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蚕茧 桑枝 套养 蚕桑
上一篇 : 政策回眸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