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举力造优势 巨资拔穷根


  提升智力:由“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

  新中国扶贫工作经历了一个理念上的跨越,即由“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

  新世纪以来,扶贫开发更加重视由注重“物”向注重“人”的转变。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外部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从给钱给物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重视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促进,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有一种观点,六盘山区不产粮食,但可以产人才,实现的途径则是教育。实践证明,贫困与受教育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六盘山地区,有大量贫困人口,如果他们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成为家庭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2011年7月,六盘山下开城镇罗庄村3队,身有残疾的村民罗文义回忆起几年前供孩子上学的光景,感慨地说:“要不是党的政策好,3个孩子就都上不成学了。”

  罗文义一家5口全靠9亩多山地生活,因为不在退耕还林(草)的政策补助范围,连吃粮都成问题。每到开学,三个孩子的学杂费就成了问题。2001年以前,这样的故事在西海固山村里有很多。

  变化源自一项国家政策的出台。2006年秋季开学,宁夏在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寄宿生发生活补助)。后来又免费提供一套教辅材料,率先在全国将“两免一补”政策扩大到“三免一补”,使全区97万中小学生受益,81万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到了国家免费提供的教科书和教辅资料,6万多名学生享受生活补助。

  宁夏的贫寒学子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从此有了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新世纪以来,宁夏举全区之力,率先在西部省(区)以县为单位实现了“两基”目标。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及时提出让那些初中毕业升不了高中、高中毕业上不了大学的孩子都能接受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和生存问题的民心工程。自治区政府进一步表示,每个市建一所职业教育学院,每个县建设一个职业教育中心。

  数据显示,仅2008年,通过政府投资带动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开工的职业教育固定资产投入逾21亿元,超过了过去30年的总和。到2010年,全区中职招生人数达到4.25万人,中职在校生规模达到12.5万人,东西部职业教育联合办学1.51万人。普通高中招生与中职招生比例达到了5.6∶4.4,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趋于合理。很多孩子通过教育掌握了一技之长,并彻底改变了命运。

  除了适龄者的学校教育外,对贫困地区干部和青壮年的培训也提上重要日程。

  仅“十一五”期间,宁夏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围绕整村推进工程,对贫困地区县、乡镇领导干部、扶贫系统干部、整村推进工作重点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妇女干部、项目管理干部、产业带头人、大学生村官、残疾人,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等进行了培训,共培训33280人。

  2008年10月,自治区扶贫办组织一批村支书(村主任)到山东寿光学习培训,参训人员受到很大启发和教育。银川市兴庆区掌政乡茂盛村的村支书詹金学,带领全村群众种温棚,由单纯的温棚蔬菜发展到种吊瓜、红提葡萄、花卉等,一个温棚由种蔬菜改为种花卉,年产值由5000元左右提高到年净收入3万多元。他还引进优良奶牛品种,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还规划了农贸市场和村民生活区,拆掉了破旧的房子,盖上了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新居。茂盛村在他的带领下提前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

  产业助力:品牌农产品大步走进市场

  六盘山下的西吉县约有人口47万,这个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428毫米,年蒸发量1297毫米,蒸发是降水的3倍,干旱、霜冻、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过去,当地农民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

  吉强镇万崖村回族农民黄生荣一家从2006年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40亩。黄老汉曾经算过一笔账:种豌豆按每亩年产200斤、每斤1.5元计算,一年下来每亩地只能收入300多元,而马铃薯当年每斤价格已经达到7角多,按每亩地最低收获2000斤计算,收入就有1400多元。另外,马铃薯耐旱的特性非常适合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

  近年来,西吉县把马铃薯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地方特色的第一大产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对种植大户实行良种补贴。目前,西吉县已基本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干旱 基础设施建设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