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头雁”工程感召下,郑四来回村任职,招商引资建起了年产值500万元的七里山矿泉水有限公司、产值3000万元的亚科微钻公司、产值2000万元的齐能电子公司,以及塑胶厂、腐乳厂等一批工业企业。村内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缴纳两税6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7000元。
据通城县委组织部统计,截至去年底,外出人员累计回归8500人,带回项目1700多个,资金超过100亿元,占全县招商引资项目90%以上,创造了全县55%的税收。眼下,全县一半以上村干部,20%村支书和村主任由返乡人员担任。
回归人员年纪轻、学历高、见识多、水土服、人脉广,在回乡兴业的同时,也把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移植到家乡的土地上。
通城县委副书记刘明灯对记者说,在回归人员在外创业过程中都求过人,知道办事的艰难,现在他们当上村干部,服务意识特别强,带来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他告诉记者,在培养回归人员担任村主职干部的问题上,县委主要注重把好“三关”,一是要“请得回”,二是要“选得上”,三是要“当得好”。
一处农家乐:一个民俗文化馆
5月21日咸宁现场办公会上有个小插曲。省长王国生讲话时,透露了自己曾经独自驱车到刘家桥吃农家饭的经历,对那里的风物极口称赞。与会代表说,省长给刘家桥的农家乐做了个大广告。
23日,记者专程赶赴刘家桥,体验农家乐。
这是一个古村落,位于咸安区桂花镇。刘家桥村于明代崇祯三年始建,四面环山,一水穿村而过。河水清亮,两岸河沿皆用青石垒起。古屋尽头就是那座刘家廊桥,飞架溪水之上,独孔,拱形,垒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青瓦覆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堆放着显然已经不再使用的农具。踏着数百年的大青石阶走下桥头,参天大树浓荫遮蔽,树根尽裸露,盘踞在巨石之上。
就餐的农家乐没有院落,房子围出一个天井,雨水悄无声息地洒下,石阶上有的地方蹭得锃亮,有的地方苔藓幽绿。外屋墙上工笔小楷誊录着一篇《走近刘家桥》,记述着刘家桥昔日的繁华景象。这里曾是江西通往咸宁、汉口的主要通道,早年间桥东头设有炉灶、木制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轮番烧茶,免费供行人饮用。桥西河沿店铺林立,可供行人吃、住、购物。桥边设有书院,供村民子弟读书学习。
我们到几家农家乐都转了转,发现家家都文墨飘香,陈列着收藏。室内摆放着太师椅、八仙桌、条形书案和神龛,院里堆放着舂臼、木雕石刻,墙上挂着匾额、蓑衣、蔑箩。啜着主人捧出的桂花茶,观赏着这些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的家什陈设,记忆的闸门豁然打开,话题自然穿越到那些尘封的年代。
在咸宁期间,从长江边到山洼里,曾几度在农家乐用餐。我们发现,越是名气大、口碑好的店家,越像一个民俗馆。这些农家餐馆陈列的藏品,从字画、牌匾到农具再到家居用品应有尽有:石碾、推砻、纺车、碾槽、榨坊、花轿、竹轿、舟船,犁、耙、风车、水车、连枷,刺绣、篮篓、竹笱、石磨、水臼、吊锅、火塘……
在这个“机进牛退”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斗转星移急剧变幻的年代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农家乐悄悄展开了一场收集农耕文化基因的竞赛。他们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些不起眼儿的东西终将成为日渐稀缺的资源。他们需要这些传统标识拽回一段过往,那既是他们刻意追求的一种格调,一种意趣,也是装点门面的一种韵致、一个范儿。
借助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那些日日爆棚的农家乐,提供给客人的身心享用,已经远超他们从厨房捧出的菜品。
通山慈口的万亩橘园,让游客在观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采摘果实、干农活的乐趣;崇阳坤旺农业科技园、咸安智敏有机果园,不仅带来旅游效益,还带动了周边群众科学种养。
咸宁市委副书记丁小强告诉记者,咸宁盘活山水资源,把优势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融为一体,已经形成一种新型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模式。短短数年间,全市建起了469个休闲农业园。目前,咸宁市直接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农民有9113人,农民年均收入1.1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09/184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