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关停,一边引进;一边保护,一边深度开发。咸宁一边叫响低碳品牌,一边实现了GDP增速全省第一。
一条回乡路:一种跨越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中部地区正面临着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而另一个机遇,则是咸宁人独具慧眼的发现。
经过多年打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冒出一批事业有成者。
就像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区大批华侨纷纷回乡兴业一样,那些在外“成功人士”的个人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改变家乡面貌的想法就开始萌生。而要把这种“故乡情结”幻化成“回乡经济”,就要营造一种氛围,创造一种机制,而且需要一届届班子不遗余力地接力推行。
在武汉,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建议记者到通城去看一看,他说那里的“领头雁”工程可圈可点,回归创业人员担任村主职干部,吸引了各种生产要素,吸引了创业资金,兴办了经济实体,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通城是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高峰时有12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占全县劳力的60%以上。经过在沿海发达地区多年的洗礼,外出人员有的成了身价千万、上亿的老板,有的练就了一身本事,当上了大企业的高管、大区代理。青山绿水间崛起的一幢幢豪华民居让这个地处边远的山区县看到了希望,于是,一项引导外出人员回归创业的“领头雁”工程从2004开始正式启动。
咸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树林当时担任通城县委书记。他说,实践证明,在中部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实施“回归经济”,是资本积累和人才聚集的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通城县一直奉行“十个一”。每年的传统节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给外出创业者或写一封信、或寄一张贺卡;每年有针对性地走访看望一次在外创业人士;每年真心实意帮助外出创业人员解决家里的一些实际困难;每年到广东、深圳地区召开一次同乡联谊会,宣传家乡招商引资政策,推介发展项目;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县“四大家”领导把回乡探亲的创业人员请到县城吃一餐团圆饭,带领他们参观回归人员兴办的企业;每年正月上班之前,县主要领导亲自上门给回乡过年的创业者拜一个年;每位创业有成人员回乡,县领导都要亲自接待一次;县委、政府每年向在外创业人员公布一次自己的手机和电话号码,方便他们联系;每个乡镇和县直部门都有一个“回归”招商专班或专人;每年评选一批“回归明星”,推举他们为市、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在亲情、乡情、友情的召唤下,一批在外打工的创业人员相继走上了回归创业之路。
武汉大学毕业的黎锦林在上海的生意风生水起。6年前,他从黄浦江畔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宝塔村,当上了“村官”。2007年,黎锦林制定“一路三园”发展规划,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宝塔新村。其中,宝塔大道全长2公里,总投资1000多万元,由武汉最有名的园林设计师设计,是全县第一条功能齐全的“样板路”、“景观路”。宝塔农民花园,投资5000万元,建成6栋农民公寓和20栋农民别墅。宝塔农民生态公园,投资1500万元,集娱乐休闲和生态旅游于一体,被评为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宝塔科技园,规划征地1000亩,现已开始平整土地。
黎锦林回乡最深的感受是,农村最缺的是人才。因此,他自己拿出3000万元,与团省委共同设立了“湖北省大学生‘村官’创业宝塔基金”,每年200万元的利息无偿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
今天的宝塔村人正在一步步实施一个宏大计划:“十二五”期间,宝塔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为建设“一村两城”,即湘鄂赣边贸城和汽车城。
建设家乡的巨大贡献,使黎锦林赢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省五四青年奖、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殊荣。
享有“时代先锋”荣誉称号的郑四来,现任七里村党支部书记。
1993年,17岁的郑四来,拿着哥哥在深圳打工的地址和自己做小工挣的50元钱,挤上了去深圳的火车。他一边做保安一边顽强苦学,拿到市场营销专业大专文凭,应聘进了一家香港贸易公司,一步步做到经理助理岗位,月薪涨到1万元。1998年8月,郑四来借了几万元,在深圳注册了锦天宏电子公司。1999年10月,他申请到美国杜邦公司产品在中国的总代理权。通过3年积累,公司净资产达到1500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09/184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