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杨
大年初六,记者来到河北省唐海县西北灶村,坐到种粮大户李体军家炕头上。他迫不及待地告诉记者,2011年他家纯农业收入达到18万元,是多年不遇的丰收年。
唠起一年的辛劳,一向健谈的李体军突然沉默了。片刻之后,他说:“这一年,真是不易。”
西北灶村隶属唐海县十一农场,人少地多,500多口人,稻田加鱼塘6万多亩。李体军48岁,说起留乡务农,他嘟囔着:“场里没有企业,咱出不去。”一会儿,又笑着说:“咱祖辈都是农民,在地里踏实。”
处于一个农民年富力强的黄金期,李体军确实能干。他两口包了70亩稻田,外加16亩虾塘,除了最紧张的插秧时节雇了10个工以外,从育秧到收割、从撒苗到捕捞,两口子都是亲历亲为。
谈到收成,李体军情不自禁地笑了。“去年遇到‘天年’,一亩地打了1500斤,你算算,总产10万多斤啊。”他说。当地老百姓管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叫“天年”。可别小看这1500斤,在唐海这片盐碱滩上,不啻为天文数字。
相比而言,虾塘的收入则更为可观。账算下来,记者吃了一惊:70亩一季稻,亩纯收入700多元,收入5万元;16亩虾塘养殖产量高、虾病少的南美白对虾,纯收入达到13万元。
几经请求,李体军讲起其中的辛劳。逐年高涨的生产成本让他有些招架不住。西北灶村土地属国营农场,除留足口粮田、职工田外,其他土地以一年一变的“装标”形式供社会承包种植,逐年高涨的种粮热情把400元每亩的标的炒到了1000元,加上农药、化肥、人工,每亩地成本接近1700元。“我最大努力压缩开销了”,他举了个例子,1亩地为了省20块钱,狠了狠心最后还是放弃了机插秧。
养虾的辛苦则主要是在夜间喂料。“虾长膘全靠夜里这顿,它们定点定时吃‘夜宵’”,李体军说,“12点钟,你困了,它精神着呢,连续三四个月天天忙到半夜1点多。”幸运的是,去年虾价处于高位,当地27头的南美白对虾卖到每斤17.1元。
仔细想来,发展粮食生产急需李体军这样有能力、懂生产、有热情的大户支撑。然而,他这让人有点“眼红”的18万元得来却颇为不易,天帮忙、政策好、人努力、市场佳,缺一不可,随便哪个因素稍一变化,便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巩固粮食生产好形势任重道远。
离开时,握着李体军满是老茧的双手,记者只盼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1-30/178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