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创造魅力乡村“和谐效应”


    图为沂蒙山区“畅、安、舒、美、优”的生态文明样板路。

    (李蒙 摄)

    本报记者 唐园结 王一民 程天赐 于洪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着“一山一水一圣人”之称的齐鲁之地,常能得时代风气之先,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业绩和经验。改革开放后的“三农”领域,山东经验更让全国瞩目。

    从上世纪80年代诸城“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的改革发轫,到寿光农民蔬菜大棚的发明推广引发全国性的设施农业革命;从胶东农村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发祥,到外贸农业走在全国前列……诸多创举令人振奋,丰富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路径、内涵,改革在实践中的应用充实了国人的“米袋子”、“菜篮子”。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改革发展攻坚阶段后,山东继续着在“三农”领域的探索实践。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作出了把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新家园的战略部署,吹响全力推进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冲锋号。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工作做得怎么样,农村文明发展如何,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全省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其中,生态文明村建设占重要位置。建设生态文明村,不仅是村容村貌等外在的改变,也包括农民生活内容、价值观念等的变化;它的意义重大,对建设和谐社会将产生巨大积极效应,可以改变城市和农村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

    正是基于这种战略思考,山东围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从理念、机制到实践,谋求新突破,打造新亮点。

    发轫:沂蒙山区的生态经济

    初冬的沂蒙山层林尽染,人勤果香,恬静殷实。记者走村串户寻足迹问“真经”。

    沂蒙山区的干部群众,率先实践探索出了“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的蒙阴经验。

    蒙阴县八达峪村208户农民,把房子建在承包的果园里,每户4至6亩果园连片开发,形成了“房在园中、村在林中,一片桃园一座房,一圈兔舍作围墙”的庄园经济模式。村民把蜜桃生产、长毛兔饲养和沼气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了循环农业。用桃叶喂兔子,兔粪入沼气池发酵,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沼渣沼液用作桃树的有机肥。全村年人均纯收入1.1万元,其中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20多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40多户。

    62岁的村民李长普家养了800多只长毛兔,卖兔毛、幼兔年收入近20万元;果树年收入四五万元。他自豪地告诉记者:“俺村由庭院经济起步,发展为农户庄园,现在搞的是生态文明经济。”与一些老龄化的村庄不同,这个村里能见到许多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还有回村创业的大学生。

    生活条件好了,村里建起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体育设施、社区服务站等。街道上每隔一百米有个小的垃圾站,每天专人收取垃圾。家家通了有线电视、买了电脑和小车,村民常出去旅游。李长普说:“我在网上开了个博客,叫‘沂蒙长毛兔夜话’,点击率高着哩!”临别还不忘叮嘱我们有空上网交流。

    在八达峪村带动下,周边刘家峪、万家沟、坪子、东大腰、山头、芦山等村都靠农户庄园开发走上了致富道路。

    蒙阴县决策者从总结典型经验入手,找到了一条符合县情、颇具山区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村。该县按生态规律进行生态农业的总体设计,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及工、商、服务等各业协调发展,建设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新型村庄,把山区经济发展的重点确定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统一”。经过几年创建,全县各地生态村建设异彩纷呈:

    蒙山风景区百泉峪村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建设了养心园旅游度假项目;扶持村民兴办古槐山庄等20多处农家乐旅游点,打造了一个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村,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桂花 山药 农民群众 土地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