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喜悦。
井剑国与遂平县菜农库秀荣算起了创高产田的收入账。
本报记者 季林 冯建伟
“我把理想写给农业综合开发,那是我火一样热的诗情——无论春夏秋冬,为着美丽与辉煌,在中原大地上描绘一幅幅丰收的风景。我的理想,在阳光中穿行、在沃土上走动、在山岭上攀登、在黑夜中宿营……” ——井剑国《我的理想》
在部队,他上过战场,立过战功;在地方,他经常下乡,屡获“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他长期从事农村政策研究、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不分寒暑,没有节假日,晴天满身土,雨天两脚泥,但他却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基层调研,所到之处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久而久之,从各级领导到群众都知道河南省农开办有个老井,“有困难找老井”!“老井”成了河南农业综合开发的代名词。
“老井”就是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井剑国。用他自己的话说,“老井”这个称呼代表着群众的满意和领导信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平凡、平静、平常”,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铁代生评价老井和他的团队就是“三平精神”的具体体现。
“山上群众搬不出,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2007年春节年三十,大雪漫天飞舞,正是阖家团圆的时候。井剑国却带上年货再次来到豫西嵩县黄庄乡红崖移民新村,这次他要和从山上全部搬迁下来的156户村民一起过春节。
白墙红瓦的红崖新村,房屋整齐整洁,一条柏油路通到村里,水、电、电话和广播电视都通到了村民家里,大部分农户用上了洁净的沼气。搬迁的喜悦和节日的喜庆洋溢在这个新村。
井剑国在村里挨家逐户去拜年,搬进了新居的村民个个眉舒眼笑。村民们围着井剑国,左一个拉他去家吃饺子,右一个拽他回去喝两杯。村民们高兴地讲,大年初一他们要痛痛快快地放鞭炮,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
过去红崖村距黄庄乡政府12公里,是个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群众居住极为分散,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生活极度困难的“三极村”。搬迁前的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630元。
为了使红崖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井剑国带领扶贫办的同志多次到红崖村来调研,听取村民意见,协商搬迁办法。2003年11月,省扶贫办正式启动红崖村移民搬迁工程,由政府出面统一组织,把散居在深山里的贫困农户就近集中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对移民新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建房、统一实行水电路三通,同时配套建设学校和敬老院。2005年4月,红崖村首批56户居民告别深山老房,搬进新落成的移民新村。2006年6月,红崖村156户村民全部喜迁扶贫新村。
进入新世纪,扶贫工作由过去的“八七攻坚”转入到“一体两移”的新阶段扶贫。河南省在执行“一体两移”的扶贫整村推进过程中,遇到了相当一部分像红崖村这样的散居、独居在大山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行政村。在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区有2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需要实施搬迁扶贫的有7.2万户、28.9万人。
如何让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群众像红崖村一样早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探索“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深山区搬迁扶贫路子,是作为主抓这项难点工作的井剑国一直思考的问题。红崖村的巨变使他深切地感受到,搬迁扶贫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河南省扶贫办王瑛回忆,井剑国除了机关日常工作外,一有空就到各地调研。他常说:“山上群众搬不出,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群众生活艰苦是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的耻辱!”带着这种感情和压力,他强忍着腰病的疼痛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走访和听取了500多名群众的意见,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他写出的搬迁扶贫调研报告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和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的批示、转发,要求河南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对豫西山区搬迁扶贫给予关注和必要的支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1-06/17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