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喜悦。
井剑国与遂平县菜农库秀荣算起了创高产田的收入账。
本报记者 季林 冯建伟
“我把理想写给农业综合开发,那是我火一样热的诗情——无论春夏秋冬,为着美丽与辉煌,在中原大地上描绘一幅幅丰收的风景。我的理想,在阳光中穿行、在沃土上走动、在山岭上攀登、在黑夜中宿营……” ——井剑国《我的理想》
在部队,他上过战场,立过战功;在地方,他经常下乡,屡获“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他长期从事农村政策研究、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不分寒暑,没有节假日,晴天满身土,雨天两脚泥,但他却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基层调研,所到之处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久而久之,从各级领导到群众都知道河南省农开办有个老井,“有困难找老井”!“老井”成了河南农业综合开发的代名词。
“老井”就是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井剑国。用他自己的话说,“老井”这个称呼代表着群众的满意和领导信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平凡、平静、平常”,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铁代生评价老井和他的团队就是“三平精神”的具体体现。
“山上群众搬不出,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2007年春节年三十,大雪漫天飞舞,正是阖家团圆的时候。井剑国却带上年货再次来到豫西嵩县黄庄乡红崖移民新村,这次他要和从山上全部搬迁下来的156户村民一起过春节。
白墙红瓦的红崖新村,房屋整齐整洁,一条柏油路通到村里,水、电、电话和广播电视都通到了村民家里,大部分农户用上了洁净的沼气。搬迁的喜悦和节日的喜庆洋溢在这个新村。
井剑国在村里挨家逐户去拜年,搬进了新居的村民个个眉舒眼笑。村民们围着井剑国,左一个拉他去家吃饺子,右一个拽他回去喝两杯。村民们高兴地讲,大年初一他们要痛痛快快地放鞭炮,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
过去红崖村距黄庄乡政府12公里,是个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群众居住极为分散,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生活极度困难的“三极村”。搬迁前的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630元。
为了使红崖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井剑国带领扶贫办的同志多次到红崖村来调研,听取村民意见,协商搬迁办法。2003年11月,省扶贫办正式启动红崖村移民搬迁工程,由政府出面统一组织,把散居在深山里的贫困农户就近集中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对移民新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建房、统一实行水电路三通,同时配套建设学校和敬老院。2005年4月,红崖村首批56户居民告别深山老房,搬进新落成的移民新村。2006年6月,红崖村156户村民全部喜迁扶贫新村。
进入新世纪,扶贫工作由过去的“八七攻坚”转入到“一体两移”的新阶段扶贫。河南省在执行“一体两移”的扶贫整村推进过程中,遇到了相当一部分像红崖村这样的散居、独居在大山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行政村。在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区有2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需要实施搬迁扶贫的有7.2万户、28.9万人。
如何让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群众像红崖村一样早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探索“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深山区搬迁扶贫路子,是作为主抓这项难点工作的井剑国一直思考的问题。红崖村的巨变使他深切地感受到,搬迁扶贫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河南省扶贫办王瑛回忆,井剑国除了机关日常工作外,一有空就到各地调研。他常说:“山上群众搬不出,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群众生活艰苦是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的耻辱!”带着这种感情和压力,他强忍着腰病的疼痛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走访和听取了500多名群众的意见,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他写出的搬迁扶贫调研报告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和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的批示、转发,要求河南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对豫西山区搬迁扶贫给予关注和必要的支持。
截至2008年,河南省共争取搬迁资金近13.55亿元,建设搬迁扶贫新村363个,使2.3万户、14万多人搬下了大山,搬迁农户人均年收入由800元增加到1700多元。2008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在洛阳市召开了全国搬迁扶贫现场会,总结推广河南省在搬迁扶贫经验。
“为耕者谋利,为国家粮安,我心甘情愿。”
许昌县陈曹乡后孙汪村低产田改造是河南省2005年首批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连片开发的土地按照200亩—400亩一个方格、一路两沟四行树,200米左右一眼机井、100米左右一座桥涵,将水、土、田、林、路、机、电等多项措施综合考虑,突出灌溉、排涝、节水、电力、农机工程。政府出钱,农民投资投劳,让陈曹乡21个村的6万亩低产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许昌县农技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周秉臣是陈曹乡低产田改造的见证人,从项目开始规划到修路、打井、挖渠他都参与其中。“群众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最大受益者!2009年,河南省遭遇了60年不遇的冬春连旱,这片地照样丰收。”他不无骄傲地说,“连温家宝总理都两次来这儿考察现代农业。”
“农业综合开发就是好,开发开发,一开就发!”陈曹乡党委书记杨广松总结说,“吃水不忘打井人,这都是老井带领农开办的同志执行政策不走样,从调研到谋划,再到施工、验收,他一趟趟下乡来督导检查,亲自把关工程质量,才使陈曹的项目当年施工当年见效!”
2005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增加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清晰、方向明确,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落实、目标量化的重任落到了省农开办井剑国肩上。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定精神,井剑国立即协调、组织省直相关单位和机关业务处室,三天彻夜加班。认真查资料、核年鉴、细测算,对全省121个农业综合开发县按照粮食年产量在10亿斤以上、商品粮在6亿斤以上、耕地在130万亩以上、中低产田在100万亩以上四项指标排序,提出24个粮食主产县的方案供省政府领导审定决策。时任省长李成玉批示:“此方案很好,24个县体现了真正的核心区,符合一亿人对粮食的内需,更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河南的期待和应有之意!”随即,省政府对方案批复,确定整合70%的农业开发资金,对许昌县、封丘县等24个重点县实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方案批复后,井剑国更是雷厉风行,带领相关人员18天走遍了24个重点县规划的项目区,实地听取当地党政领导和乡村干部的意见,并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专家,对24个重点县的规划逐一进行了评估论证,确保了项目区选择的准确性、规划的科学性、设计的合理性。
2009年,舞阳县北部平原洼地的1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工,曾经是“夏天水汪汪、秋季不打粮”的泥河洼滞洪区,经过连续3年改造,如今已是土沃粮丰的宝地。“农业综合开发让俺村小麦亩产超千斤,搁过去都不敢想。”北舞渡镇鹿店村党支部书记李银岭说,“当初施工时,老井最关心的是工程质量,他一月能来工地几趟,亲自拿着尺子量道路宽度、量水渠深度,问群众打的井实用不实用。”
舞阳县农开办主任周瑞峰回忆,去年腊月二十九,老井冒着大雪从方城绕道来工地慰问项目施工队。返回时高速公路因大雪封闭,晚上赶回家已经是年三十凌晨。周瑞峰更想不到的是,井剑国大年初三又跑到荥阳市王村乡和新密市曲梁乡,实地了解项目工程在应急抗旱中的使用情况。
“这片滞洪区没有综合开发前,周边四个乡镇互相不通路,群众往来要绕行十几里。在综合开发规划过程中,老井带领工程人员科学决策,修出两条贯穿项目区的水泥路,解决了四个乡镇十几万群众的交通难题。”舞阳县姜店乡乡长连彩娥说。
2005年~2008年,是项目第一轮打造粮食核心产区的目标任务建设的高潮期,井剑国忍着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系上宽厚的钢板腰带,在工程建设的第一线,查质量、看进度,查投资、看标准,帮助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四年投入各类项目资金19.1亿元,建设粮食核心产区高标准农田400万亩,开发改造项目区每亩年增产400斤左右,24个县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亿斤。2008年,24个重点县粮食总产量达到415亿斤,占全省1074亿斤的40.5%,比上年增产23.78亿斤,占全省增产粮食38亿斤的62.6%。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05年至2011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近80亿元,实施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200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0亿斤。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全省产生了品牌效应,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打造粮食核心产区的实践,得到了财政部、农业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充分肯定。
对待工作,井剑国是出了名的认真。省农开办的机关干部都评价老井:“他啥都可以舍弃,工作责任不能舍弃;他啥都可以忍让,工作出了差错不能忍让;他啥都好说,工作出了问题不好说!”
长期奔波,使他的腰病屡次发作,血压高、房颤等也时刻危及他的健康,但他屡屡谢绝了医生要求他住院的建议,一边吃药治疗,一边坚持工作。井剑国说:“我能从战场上走下来已经很幸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责任重大,有这份工作、这份责任在肩,我没有任何理由停下工作!”
“工夫下在选准企业,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靠山。”
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一直是各级领导关注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河南省一手抓农业产业化,围绕资源优势,扶持产业的发展;一手转变经营方式,扶持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种粮比较效益。
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从承包乡办企业的一个车间起步,发展到目前拥有10个现代化生产车间的国内最大的大枣加工现代企业。其凭借红枣资源、技术、品牌等核心优势,研发出了10大系列230多个单品的产品构架,产品销售遍布全国。公司总经理石聚岭说:“好想你的每一步跨越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综合开发的鼎力支持。省农开办支持我们,首先是看准了‘好想你’产品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扶持企业发展带动枣农直接受益,拉长产业发展链条,可以安置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2007年我们两条新开工生产线增加安置600名员工就业。”
“通过扶持,救活一个企业就能带动一方农民群众致富。”井剑国说,河南省农业开发就是要支持有特色、有优势的项目,带动就业,增加收入。目前通过支持的企业催生出了天和、牧原、永达、科迪、志远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
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是目前河南规模最大的集科研、培训、生产、加工、销售、进出口为一体的食用菌龙头企业,2011年加工各类食用菌1.5万吨,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董事长李彦增回忆企业发展历程说,当初企业发展刚起步,带动了几千户农民发展食用菌,但是到了销售旺季经常出现滞销现象。老井通过市场考察,给他们提出瞄准国际市场发展深加工的建议。当年,省农开办就支持我们120万元用于食用菌深加工。项目实现当年投入,次年见效,2006年加工规模就达到6000吨,出口300万美元,公司成为河南省最大的食用菌加工企业。2008年,正当大量食用菌上市销售时,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导致企业产品出口受阻。井剑国再次来“世纪香”调研,看到企业仓库里堆满了滞销的出口产品,他对李彦增说,要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想办法保护好菇农的种植积极性。
“老井对我们不局限在资金扶持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他更多地是帮助我们认清市场,找准定位,确定长期发展目标。2008年为了保护菇农的收入,我们放弃了相当一部分利益。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极其正确的。”李彦增说,2009年各地食用菌减产,市场价格上涨近50%,企业最多时一天有7家国外客商上门订货。那一年“世纪香”和菇农都赚了个盆满钵满。现在已有八万户菇农依托他们发展种植食用菌增收致富。
据统计,河南省每年由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企业带动的农户有100万户、1000多万人从产业化中受益,户均增收2000元,人均增收400~900元。“农业综合开发把产业化抓好了,就可以带动一方群众增收。我们把工夫下在了选准好的企业,坚持严格的程序,真正使这些企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靠山。这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实现最终目标的一个有效措施。”井剑国说。
“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作,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全面落实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农村经济稳健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财政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举措。如何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项目区选择、资金使用等方面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是井剑国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的课题。
2005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增加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决策后,全省121个农业开发县闻风而动,都想尽办法想挤进开发重点县。井剑国带领机关工作人员查档案、找年鉴,给重点县的选择标准列出粮食产量在10亿斤以上、商品粮在6亿斤以上、耕地在130万亩以上、中低产田在100万亩以上的四条硬杠杠。以此条件选出的24个首批重点县不仅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肯定,也使未入选的产粮县心服口服。
井剑国在工作中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在农业开发项目区的选择上,他创新了县级把关、市级初审、省级专家评审、择优确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科学选项新机制,改变了过去找领导、靠人情,选项不准的弊端。在工程建设上,井剑国创新了项目招投标、工程监理、集中督察与明察暗访相结合的项目建设监督新机制,改变了过去建管脱节、质量无保障和建设工期跨年度的老做法,创新了项目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督导新机制。在项目管理上,他创新了项目公示、标段公示、标志公示、工程管护和标准化管理新机制,改变了项目建设与受益群众和社会各界不参与、不关注的被动局面,强化了社会监督责任,调动了项目区广大干群参与开发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绩效评价上,井剑国创新了竣工项目验收专家评估、工程建设进度旬报、粮食生产统计和工作绩效考评等工作新机制,改变了过去项目竣工验收单一评价做法,建立了综合评价开发工作绩效的新机制,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做法,既保证了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也保证了项目工程质量安全可靠。这些经验做法还得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的肯定,并连续三年在全国工作会上介绍经验。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每投入100元,按照比例有75元用于改造中低产田,有25元支持产业化发展,其中贷款贴息是扶持产业化比较常用的资金办法。如何保证贴息补助不造假,井剑国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省级银行终端核查、核对制度。就是把各地报来的贷款贴息项目都分解到相关贷款业务的省级银行,由他们查对发生的贷款是否真实,再由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对贷款企业进行贴息服务。这项制度实施彻底杜绝了虚假贷款骗取财政资金贴息的现象发生。在2009年贴息项目申报时,就是终端审核查出了21件虚假贷款项目,2010年又查出18件虚假贷款贴息项目。
为了规范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行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支持和促进现代农工业发展,井剑国从2010年初起积极推动《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草案)》的立法工作。在《条例(草案)》讨论修改过程中,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的一位常委对井剑国说:“老井,你敢于立法,说明你的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管理是透明的!”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黄幸福说:“老井积极推进《条例(草案)》立法,依法规范和约束农业综合开发行为,这既是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河南投资的需要,也是加快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律保障。”
2011年11月25日,《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通过了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24次会议表决,全票通过,将于2012年3月1日实施。这是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一个新的里程碑。
“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少、见效快、可持续、易推广,是河南省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解决‘粮食怎么保’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井剑国说,目前,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还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据测算,改造1亩可增产粮食300斤。到2020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还能新增粮食产能160多亿斤。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是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的标准,井剑国请朋友写成书法作品,装裱悬挂在办公桌前时刻提醒自己。井剑国坚定地对记者说:“建设粮食核心区的任务还很艰巨,这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也是我的人生奋斗目标!”
(本版摄影:张建堂 策划:王芳 统筹:杨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