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旅游局市场营销处处长邵建华在丰都县乌羊村五组李文柏家住了一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让他终生难忘。邵建华说:“天天呆在办公室,以会传会,以文传文,到基层走马观花,长此以往,我们研究制定的政策肯定与基层实际和百姓的诉求脱节,与老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
为防止活动走过场、增添基层负担、影响群众生产生活,重庆市严肃纪律,专门出台“六不准”规定:不准事先踩点,不准层层陪同,不准特殊接待,不准搞形式主义,不准见钱见物不见人,不准擅自缩短时间。
“三进三同”、“结穷亲”将党的政策落地与民声民意传递由单向传输变为双向式互动、介质传输变为无缝式对接、空洞式说教变为亲情式沟通,实现了干部群众“零距离”接触。三年来,全市机关干部共有34.7万人次参加“三进三同”,“结穷亲”57.6万户,直接受益群众864.4万人。
重庆市委主要领导指出:“如果党员干部不主动关心群众,干群关系就不是鱼水关系,而是油水关系了;共产党员要树立一种理想,立志为百姓多办实事,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每一个角落,那样,老百姓就会从内心喊共产党万岁!”
来了之后我才发现,农村是个大舞台
——“三万计划”打破了城乡人才资源分割的结构,通过统筹配置,推动城市人才“裂变”、农村人才“聚变”,树立了新形势下各类人才服务农村的价值导向,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制度背景:人才结构性短缺,区域性不平衡,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致使农村人才极度匮乏。在重庆2300万农民中800万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能人难找、干部难选,导致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不强,农村带头人带头无力;而与此同时,在城市,一些机关领导干部50岁左右就退居二线,无事可做,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没有科研项目无用武之地。
重庆作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于一体的直辖市,统筹城乡发展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人才,这已是重庆人的共识。
在重庆采访,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乡镇的计划生育服务站,配置了B超、X光机等先进设备,遗憾的是工作人员不会用,三四年包装箱都没打开过。重庆农村人才短缺可见一斑。
然而同样是人才问题,在城市却是另一番景象:机关干部50来岁就“改非”退二线没事干了;一些科研单位不少专业技术人员闲置;城镇学校老师超编。
城市人才富集,农村人才匮乏。这是重庆城乡统筹面临的人才困境。统筹城乡人才资源,促进城市人才“裂变”与农村人才“聚变”,打破体制性壁垒,推动人才无障碍流动迫在眉睫。于是“三万计划”适时出炉,通过服务农村的方向引导,来激活城市人才资源。
在石柱县龙沙镇大沙社区,记者见到了24岁的大学生村官杨梅。“我就是‘三万计划’中的三万分之一。”杨梅笑着说。杨梅是经重庆市统一招考进入大沙社区的,她的到来,给这片波澜不惊的土地带来了新鲜气息。
“来了之后我才发现,农村是个大舞台。”杨梅经过市场考察,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决定种植生姜。先示范再推广。她联合同事筹资6万元,承包10.85亩大棚,一个季度纯收入3万元。她把利润的20%用作村里的培训经费,推广种植技术。目前,村里初步形成了高效种植产业。
村支书秦大启说:“杨梅带来了城市的文明,就连穿着打扮都是村里年轻人的模仿对象。更重要的是她有知识、懂技术,带来了新的理念。她不是毛孩子,是能帮我们致富的人才啊。”
这项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5年内选派1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把选调生、“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重庆)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集中整合进来,在“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里,统一政策,先参加公务员考试取得村官资格,到村服务2~3年经考察合格的,再正式录用为公务员。目前,全市已选派大学生村官10028名,在最近开展的村换届选举中,187名大学生村官当选为村书记、主任,364人当选为副书记、副主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14/17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