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红庙子乡:以“特”走上富裕路


    本报记者 刘强

    “我们是特色之乡、富裕之乡!”这是辽宁新宾县红庙子乡农民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红庙子原本是当地极为普通的一个乡镇,近些年来,乡党委政府带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走上了一条“以特致富”的道路。2000年时,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823元,2010年则达到了8215元,年均增长11%,实现了连续多年较高速度增长。

    红庙子乡现在已是当地非常有名的“食用菌之乡”、“肉鸡之乡”、“中药材之乡”和“劳务输出之乡”。全乡有香菇种植户1657户,其中种植冷棚香菇3100棚,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即可达4000多元。有规模肉鸡饲养基地35个,规模饲养户266余户,年产肉鸡580万只,年产值1亿元。种植中药材达到5400亩。组织引导输出2500人,实现劳务工资性收入5500万元。

    四道沟村农民许学军在加入合作社后,通过向合作社借款发展了40亩林下参和3亩万寿菊,享受了借款零使用费的待遇,特色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他亲切地把合作社称为农民的“草根银行”。

    这个合作社就是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2009年,红庙子乡党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上级扶贫资金+政府财政出资+党员筹资”和农民产业大户投资的“3+1”资金筹集模式,创建了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全乡10个村全部成立了互助社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任小组长,负责对入社农户的服务工作。

    为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和扩大带动面,乡党委号召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带头入社,只做奉献,不享受借款待遇,农民党员和农户入社享受低使用费或零使用费待遇。目前,全乡508名党员入社率达100%,先后有1200多农户加入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成为受益对象。党建扶贫合作社累计筹集滚动发展资金510万元,向社员发放借款947笔、932.6万元,借款全部用于种植香菇、养殖、营销等产业发展。

    农民党员王贵春通过参加技术培训,对万寿菊种植项目很感兴趣,目前正在自家的五亩地里忙着做准备,他说:“感谢乡长和我结了对子,帮我联系种万寿菊,这个项目本钱小,春天到基地买苗栽上,秋天人家还上门回收,我一定要好好侍弄!”

    2010年底,红庙子乡党委在创建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基础上,开展了“党支部牵党员手、乡村干部牵无产业党员手、有产业党员牵群众手”的“牵手活动”,党群携手共走致富路。除资金扶持外,乡党委根据各产业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并建立了手机短信平台,为发展产业的农户提供方针政策、产销咨询、技术服务和重大气象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

    “牵手活动”开展以来,全乡有61名乡村两级党员干部与无产业党员进行牵手结对帮扶,288名产业大户党员与288户农民牵手结对帮扶,帮助42名无致富产业的党员和200多户无致富产业的农户新上了致富产业项目。目前,全乡90%以上的农民党员都有了自己的致富产业,年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

    “我在这个村生活了近六十年,很少看到乡干部上街打扫卫生,村里的街道也很少像现在这么干净,看着心里就敞亮。”红庙子村关树生老人一边帮机关干部打扫街道上的垃圾,一边高兴地说着。

    产业规模的提升带动了红庙子乡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富足,使百姓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乡党委班子想百姓之所想,将整治乡村环境卫生列为今年该乡“十件民生工程”之首,重点清理整治乡头主街道和2000米河堤路的乱堆、乱占、乱建现象,发动全体机关干部开展了为期2天的集中清理活动。为更好地维持好整治成果,党委班子成员还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分担区道路的日常清理、整治和卫生监督工作。

    同时,这些年来乡里还投资1055万元完成了全乡各村组的硬化、亮化、绿化工程,投资680万元建成容纳400多名师生住宿的中心小学校,投资352万元新建乡卫生院1个、村卫生所5个,改造村卫生所4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万寿菊 香菇 肉鸡 清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