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张春生:让父老乡亲换个活法


    本报记者 郭少雅

    和大多数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的村落一样,岢岚县大涧乡的吴家村“路无三尺平,田无半亩整”。曾经,乡亲们辛勤耕耘,生活却依旧艰难。然而,今天走进吴家村,却看到一幅红红火火的新农村图景:一排排红瓦尖顶的新房敞亮夺目,一座座大棚瓜菜喜人,一张张笑脸满面春风。

    打听起吴家村如此剧变的原因,一个名字会高频率地出现在乡亲们的话语中。他,就是怀着一颗雄心,要把吴家村打造成“晋西北第一村”的省人大代表、岢岚煤炭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生。

    作为土生土长的吴家村人,和村里其他穷孩子一样,张春生小的时候上学连笔都买不起,一年四季一套衣服,热时穿单衣,冷时母亲便把棉花塞进夹层里,当棉袄穿。

    他牢牢记着这些艰难的日子。入伍、退役、务农、经商,直至成为一个年上缴利税1500万元的明星企业的老总,他始终清醒,是家乡贫瘠的土地哺育了自己。

    2007年,吴庄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村支书张国新找到从吴家村走出去的张春生。两人聊天聊到凌晨三点,张春生久压在心中的火苗被点燃了:“一起干吧,咱们一起让吴家村富起来!”

    将公司同吴家村结对,共同建设新农村;聘请专家来家乡考察指导,编制“吴家庄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先后投资1800多万,无偿新建72套户均建筑面积119平方米、配套地暖、防震功能的欧式民宅,分给每户村民一套入住;修起一公里的景观带,修通了通到家家户户的柏油路,把村子建的比城里的洋房社区还漂亮。

    张春生一发不可收拾,有些乡亲也纳了闷:“春生这孩子要干啥呢?”张春生心里有谱,他要实现自己年少时就埋在心底的梦想:以后要是富裕了,要让父老乡亲都换个活法!

    选准一个适合市场需求和村情实际的项目,让吴家村有自我“造血”功能,是张春生参与家乡新农村建设考虑的头等大事。岢岚属高海拔山区,受气候环境的制约,新鲜蔬菜价格比肉还贵。几经调研论证,张春光把眼光锁定在发展大棚蔬菜上。

    他毅然无偿投资350万元,兴建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50座。大棚建好,张春生向村里提出了自己唯一的要求:首批投入使用的十六座大棚要分给村里最勤俭能干的农户来种。

    蔬菜头年过冬,张春生从府谷拉回一车炭,一家三吨,把蔬菜大棚的火墙烧得暖暖的。终于,棚外大雪纷飞,棚里,吴家村人头一次在冬天看到了绿色。

    吴永富是吴家村有名的老石匠,作为头批试种的农户,仅头年冬天试种的油菜、莜麦菜、生菜就收入3000多元,第二年上半年种上了张春生联系引进的台湾春桃1号小西红柿,利利索索赚了1.5万元,下半年种上黄瓜,到年底净赚至少3万元。

    王璐是岢岚县宋家沟人,读了三年高中,还不知道学校周围的商场和公园在哪里。拿到山东经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通知书的她第一个念头,是找个打工的地方筹集学费。离开学还有一个月的时候,王璐接到了岢岚县扶贫基金会和岢岚县总工会的通知,自己可以领到由张春生捐助的1万元的助学金。她不知道的是,还有29个和她一样的岢岚孩子,在张春生的资助下,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迈向大学校门了。

    张春生为孩子做的还不止这些,作为省人大代表,2008年他参加山西省人大第11届会议,提出“加开大同至岢岚旅客列车”的议案,成功解决了城际间学子往返不便的多年困扰。

    张春生说,追梦的孩子最幸福,山里的孩子只有有了追梦的勇气,才会改变原本贫穷的命运。他要做的,是给孩子们一个起跳的踏板,让他们可以轻松地迈开双脚,朝着梦想前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蔬菜大棚 蔬菜 新农村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