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给农民种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统一服务,有的合作社还通过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种植,提高了种粮效益。现在合作社已经覆盖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入社农户超过10万户,先后有82家合作社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示范社。
梨树县富邦农牧发展合作联社拥有富邦资金互助合作社1个,发展基层分社33个,社员2540户。联社副理事长赵宜华告诉记者:“合作社是在为社员服务中产生效益,已经累计为社员带来纯效益1.9亿元。”
今年四平市玉米获得大丰收,省农委主任任克军感触良多:“在特定区域进行特色产业布局,正是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整体安排。吉林发展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产业,有利于发挥种植优势。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瞄准‘可控农业’的目标下功夫花力气,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启示:粮食生产的主体,不能简单地认定是普通农户和个体农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是粮食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和社会也必须担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四平人在实践中对主体的再认识和创新值得思考,他们积极整合资源,发挥合力,让种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成了四平人的一种共同的追求。
整合调动各方资源共同促进粮食生产是粮食生产的一贯思路。如果把粮食生产主体简单地理解为普通大户和个体农民,就可能使粮食政策走向出现偏颇,政策效果受损。
当前,要提高全社会对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促进粮食生产的强大合力。随着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资源要素必须重新组合,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随之改变,主体也逐步多元化。粮食生产需要规模经营,农民需要形成合力。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
作为政府主体,地方政府也要厘清自己与农民、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责任。政府要做好农民不能做和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把技术指导、信息化服务、土地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等做好。四平就是充分发挥各方合力,才使粮食生产逐年稳步上台阶。
就农抓农,粮食成包袱,抓好转化变财富
目前,四平的粮食生产可以稳定在130亿斤以上,每年可以提供100亿斤商品粮。那么粮食对四平这样的主产区政府和农民来说,到底是包袱还是财富?能否持续?
其实,四平人对农业和粮食的认识是深刻的,“就农抓农,容易江山依旧,见数量不见质量。”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不延伸粮食产业链条,不提高产品附加值,粮食的经济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状态就改变不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问题就解决不了。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曾经困扰了四平人多年,而今天这不再是个问题。四平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生产,做到围绕农业资源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
四平把玉米产业链拉长到了极致。四平市委、市政府在玉米加工业项目融资、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土地批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黄龙、天成、中粮等一批龙头企业将玉米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延伸,产品有淀粉、酒精、玉米油、麦芽糖浆、葡萄糖浆等几十种。玉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破解了困扰粮食主产区多年的卖粮难、储粮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种植收益,壮大了县域经济和财政实力,反过来还带动地方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畜牧业同样是四平粮食转化增值的重要途径。“我们80%的农户都从事养殖业,所以计算种粮的效益就不能简单地说粮食卖了多少钱。”四平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四平畜牧业由总量扩张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以“十大基地”建设为载体,畜禽饲养量快速增长;以发展规模养殖户、养殖场为重点,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通过市场建设和兴建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带动饲养规模扩张。目前,猪、牛、羊、禽年饲养量分别达到1645万头、403万头、213万只、2.3亿只。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75家,年过机转化粮食达到500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的64.8%。全市已建标准化牧业小区1724个,年过腹转化粮食达到23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0%。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2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20/17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