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四平:粮食大市的重粮之道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0-20  互联网

    又是一个丰收年。

    □□本报记者 唐园结 宁启文 阎红玉 刘艳涛 高杨

    吉林四平,一座英雄之城,一座希望之城。

    60多年前的四平之战,奠定了东北解放的基础,缔造了这座英雄之城的显赫声名;60多年后的重粮之道,夯实了粮食稳定发展的基础,铸就了这座希望之城新时期的辉煌。

    130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八连增”的奇迹,所辖七县市区中有4个县市是多年的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担负国家粮食安全大任的豪情,创造粮食新产能的激情,对粮食生产持续迸发的热情……这些都刷新了人们对松辽平原这颗璀璨明珠过往的记忆。

    深秋时节,当记者穿行在世界第二大黄金玉米带的吉林省,站在四平的田田坎坎上,感受金黄带来丰收的冲击波,分享收获裹挟的难以掩饰的喜悦,体验辛劳换来的无尽自豪,思索丰收给予粮食主产区的启迪和经验,我们为四平——这个粮食生产大市重粮增粮的努力和成就而感动。

    粮食多、商品率高、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大

    “粮食多、商品率高、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大。”这是对四平粮食地位和作用的最好肯定,四平人对此引以为豪。

    的确,作为东北三大粮仓之一的四平,用占全省1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省23%的粮食。2010年吉林省增产的76亿斤粮食中,四平占43亿斤。今年四平市粮食总产有望突破160亿斤,实现“八连增”。现在,四平市粮食商品化率高达80%以上,拿去年产粮154.2亿斤估算,当年调出的粮食大概够全中国人吃上5天。

    数字是枯燥的,但是数字背后蕴含的对粮食的钟情和热爱一览无余。

    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日前表示,“吉林向国家、人民作出粮食增产的承诺永远不会变。吉林这个‘天下粮仓’的潜力正逐渐挖掘出来。”

    这种承诺和贡献之中,也有四平人承担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不难想象四平人对农业、对粮食的态度。

    用市委书记刘喜杰的话来讲四平农业和粮食的地位恰如其分,“四平最好的一张名片是农业。没有四平农业,没有四平的粮食,就没有四平的地位,更没有四平未来的发展。”

    多年来,英雄城市的政治觉悟加上农民的种粮习惯,四平始终把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四平人爱实践,更善于总结,他们从认识和行动上提出并坚持做到了对农业的“五个不动摇”,即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动摇;坚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动摇;坚持突出农产品品牌建设不动摇;坚持走具有四平特色的农区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坚持推进“三区一建”不动摇。

    坚持重农抓粮不动摇,这需要勇气和智慧。

    作为粮食主产区,四平同样没能摆脱“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的窘境;农民也不是不知道种什么赚钱。但是,身处黄金玉米带的四平不能丢掉粮食这块金字招牌,它还要为区域性粮食安全保驾护航,还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这就是四平人的觉悟和豪情。但是,四平人不是“独守粮山空自豪”,他们有自己的智慧。尤其是在进入新阶段后,四平人紧紧抓住吉林省委提出的“统筹推进‘三化’战略”,使农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实行‘三化统筹’,四平的优势仍旧在农业。”四平市市长石国祥说:“四平强大的农业基础为畜牧业以及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四平开始围绕“统筹”来做农业的大文章。四平的抓手是“三区一建”和粮食的过腹过机转化,即抓好棚膜园区、牧业小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居环境创建工作,延长粮食产业链,发展粮食加工。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上水平上台阶。

    现在,政府抓粮有道,劲头很足,农民种粮有了效益,积极性更高。

    “持续高涨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党的惠农政策走向越来越一致。”拥有41年“三农”工作经验的市农委主任遇培群说,只有把政策揣进老乡的腰包里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启示:国家粮食安全政策走向要始终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合拍,要始终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致,才能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四平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把政策的效应最大化,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国家连续多年的保护粮食安全的政策及投入,有力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尤其像四平市这样的粮食主产区政府则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主要功臣。

    然而,粮食主产区在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还肩负着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种粮吃亏”、“产粮多实惠少”等现状近年来一直困扰着主产区政府和农民。如何提高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惠农政策与政府发展经济、与农民致富的利益诉求相一致,提高财政对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让他们毫无后顾之忧地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四平用实践作出了回答。他们通过种粮,在政治上有了荣誉,经济上有了实惠,让农民有了收益。他们是把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实化和细化,考虑了最基层政府的利益诉求和农民种粮收益需要,政策的效应才能大大发挥,粮食生产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  

    党赐政策,天赐雨,农民丰收心欢喜

    “党赐政策,天赐雨,农民丰收心欢喜。”这是丰收的四平农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内心的感受。

    驱车在四平的田野间穿梭,记者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丰收是实实在在的。在公主岭市一块玉米地里,市农业局局长朱勤富给记者剥开苞米皮算产量:“你数数,这根苞米有18行,40多列,算下来怎么也有半斤多干粮。”像这样大小的玉米,四平市的田野里随处可见。“今年各项气象指标就像商量好似的配合。”朱勤富开心地说,“真是需要水时下雨,需要积温时升温。”

    其实,近年来的粮食生产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气候多变、产量基数很高的情况下,要夺得大丰收,这给我国玉米黄金主产区出了大难题。

    吉林省委省政府年初便提出“三个立足一个千方百计”,立足于抢前抓早,立足于抗灾夺丰收,立足于高标准高质量,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我家半垧苞米4月底就播下去了,比去年足足早一个礼拜。”公主岭火炬村70岁的农民郑树珍说。全市在5月3日玉米基本播种结束,全部种在了作物高产期。加上使用早熟品种,顺利躲开了9月18日的大范围早霜影响。

    种在适播期是粮食生产的第一道关口。采取什么方式种、怎么管,也至关重要。传统耕作制度开始在四平得到改良。在梨树县高家村,记者看到秋收已经结束的地里还留着高高的玉米茬。“这是在实行保护性耕作。”省农委总农艺师杨树久告诉记者,“通过高留茬直接还田,转化成有机肥。一垧地有接近20吨的秸秆,只用3年,地力就非常肥了。少动土还可以保水抗旱,这在干旱地区非常关键。”

    今年的“大垄双行”种植模式在四平也推广的较为普遍。高家村村民高华家7亩多玉米地都采取了“大垄双行”的模式种植,“把原来的两垄合一垄,两边50公分种两垄,中间80公分闲置。这种模式使我家玉米今年增产不少。”高华说。

    一边推广先进的种植模式,一边还拿出钱补贴重大技术。今年,全省拿出8000万元补贴生物防治玉米螟、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统一灭鼠、等离子种子处理、地膜覆盖等5项重大技术,四平一马当先,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031万亩次,比上年增加500万亩。

    把技术集成在一个大的田块,发挥对周围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还得看高产创建的效应。今年,四平落实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70个,占全省六分之一以上,比上年增加30个。公主岭市、梨树县、双辽市和伊通县分别建立了县(市)本级的高产创建示范区,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开展到每个乡(镇)。初步测算,高产示范区内可实现亩增产粮食8%以上,累计增产约1亿斤,辐射带动全市粮食增产3%以上。

    在四平的粮食生产和转化中,有一支力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四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曾经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比如第一个在工商注册和第一个获得国家银监会批准发证的合作社都出自四平。

    合作社给农民种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统一服务,有的合作社还通过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种植,提高了种粮效益。现在合作社已经覆盖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入社农户超过10万户,先后有82家合作社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示范社。

    梨树县富邦农牧发展合作联社拥有富邦资金互助合作社1个,发展基层分社33个,社员2540户。联社副理事长赵宜华告诉记者:“合作社是在为社员服务中产生效益,已经累计为社员带来纯效益1.9亿元。”

    今年四平市玉米获得大丰收,省农委主任任克军感触良多:“在特定区域进行特色产业布局,正是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整体安排。吉林发展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产业,有利于发挥种植优势。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瞄准‘可控农业’的目标下功夫花力气,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启示:粮食生产的主体,不能简单地认定是普通农户和个体农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是粮食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和社会也必须担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四平人在实践中对主体的再认识和创新值得思考,他们积极整合资源,发挥合力,让种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成了四平人的一种共同的追求。

    整合调动各方资源共同促进粮食生产是粮食生产的一贯思路。如果把粮食生产主体简单地理解为普通大户和个体农民,就可能使粮食政策走向出现偏颇,政策效果受损。

    当前,要提高全社会对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促进粮食生产的强大合力。随着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资源要素必须重新组合,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随之改变,主体也逐步多元化。粮食生产需要规模经营,农民需要形成合力。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

    作为政府主体,地方政府也要厘清自己与农民、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责任。政府要做好农民不能做和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把技术指导、信息化服务、土地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等做好。四平就是充分发挥各方合力,才使粮食生产逐年稳步上台阶。

    就农抓农,粮食成包袱,抓好转化变财富

    目前,四平的粮食生产可以稳定在130亿斤以上,每年可以提供100亿斤商品粮。那么粮食对四平这样的主产区政府和农民来说,到底是包袱还是财富?能否持续?

    其实,四平人对农业和粮食的认识是深刻的,“就农抓农,容易江山依旧,见数量不见质量。”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不延伸粮食产业链条,不提高产品附加值,粮食的经济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状态就改变不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问题就解决不了。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曾经困扰了四平人多年,而今天这不再是个问题。四平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生产,做到围绕农业资源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

    四平把玉米产业链拉长到了极致。四平市委、市政府在玉米加工业项目融资、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土地批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黄龙、天成、中粮等一批龙头企业将玉米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延伸,产品有淀粉、酒精、玉米油、麦芽糖浆、葡萄糖浆等几十种。玉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破解了困扰粮食主产区多年的卖粮难、储粮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种植收益,壮大了县域经济和财政实力,反过来还带动地方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畜牧业同样是四平粮食转化增值的重要途径。“我们80%的农户都从事养殖业,所以计算种粮的效益就不能简单地说粮食卖了多少钱。”四平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说。四平畜牧业由总量扩张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以“十大基地”建设为载体,畜禽饲养量快速增长;以发展规模养殖户、养殖场为重点,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通过市场建设和兴建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带动饲养规模扩张。目前,猪、牛、羊、禽年饲养量分别达到1645万头、403万头、213万只、2.3亿只。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75家,年过机转化粮食达到500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的64.8%。全市已建标准化牧业小区1724个,年过腹转化粮食达到23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0%。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2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实践证明,四平市的“两个转化”,已经彻底扭转了以往农民“种啥啥多、卖啥啥贱”的不利局面,粮食也不再是过去所谓的“包袱”,而且逐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财富”,逐渐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粮食产业经济这盘棋在四平越走越活,呈现出勃勃生机。

    启示: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理念与发展农区工业化的主攻方向要一致,这是四平“重”粮的基本经验之一。四平人围绕粮食发展农业,围绕粮食办工业,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增强了“重”粮的内生动力,做到了良性循环,为地方粮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种粮不是粮食主产区的目的,多产粮,提高粮食附加值应该是所有粮食主产区的共同选择。因此,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坚持粮食大市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敢于突破传统产粮大市的发展思路,把粮食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和发展的动力。四平在这方面的探索,值得很多主产区学习和借鉴。

    只有围绕农业资源办工业,才能壮大县域经济;只有办好工业,才能更好地反哺农业,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抓农业、不抓粮食,蛋糕做不大,资源优势难以发挥,但如果就农业抓农业,就粮食抓粮食,农民增收就会很慢,地方财政也难以增强。因此,要把优势农业资源做大做强做精做活,做出特色,反过来才能更进一步促进农业和粮食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20/17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