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丰收年。
□□本报记者 唐园结 宁启文 阎红玉 刘艳涛 高杨
吉林四平,一座英雄之城,一座希望之城。
60多年前的四平之战,奠定了东北解放的基础,缔造了这座英雄之城的显赫声名;60多年后的重粮之道,夯实了粮食稳定发展的基础,铸就了这座希望之城新时期的辉煌。
130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八连增”的奇迹,所辖七县市区中有4个县市是多年的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担负国家粮食安全大任的豪情,创造粮食新产能的激情,对粮食生产持续迸发的热情……这些都刷新了人们对松辽平原这颗璀璨明珠过往的记忆。
深秋时节,当记者穿行在世界第二大黄金玉米带的吉林省,站在四平的田田坎坎上,感受金黄带来丰收的冲击波,分享收获裹挟的难以掩饰的喜悦,体验辛劳换来的无尽自豪,思索丰收给予粮食主产区的启迪和经验,我们为四平——这个粮食生产大市重粮增粮的努力和成就而感动。
粮食多、商品率高、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大
“粮食多、商品率高、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大。”这是对四平粮食地位和作用的最好肯定,四平人对此引以为豪。
的确,作为东北三大粮仓之一的四平,用占全省1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省23%的粮食。2010年吉林省增产的76亿斤粮食中,四平占43亿斤。今年四平市粮食总产有望突破160亿斤,实现“八连增”。现在,四平市粮食商品化率高达80%以上,拿去年产粮154.2亿斤估算,当年调出的粮食大概够全中国人吃上5天。
数字是枯燥的,但是数字背后蕴含的对粮食的钟情和热爱一览无余。
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日前表示,“吉林向国家、人民作出粮食增产的承诺永远不会变。吉林这个‘天下粮仓’的潜力正逐渐挖掘出来。”
这种承诺和贡献之中,也有四平人承担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不难想象四平人对农业、对粮食的态度。
用市委书记刘喜杰的话来讲四平农业和粮食的地位恰如其分,“四平最好的一张名片是农业。没有四平农业,没有四平的粮食,就没有四平的地位,更没有四平未来的发展。”
多年来,英雄城市的政治觉悟加上农民的种粮习惯,四平始终把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四平人爱实践,更善于总结,他们从认识和行动上提出并坚持做到了对农业的“五个不动摇”,即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动摇;坚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动摇;坚持突出农产品品牌建设不动摇;坚持走具有四平特色的农区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坚持推进“三区一建”不动摇。
坚持重农抓粮不动摇,这需要勇气和智慧。
作为粮食主产区,四平同样没能摆脱“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的窘境;农民也不是不知道种什么赚钱。但是,身处黄金玉米带的四平不能丢掉粮食这块金字招牌,它还要为区域性粮食安全保驾护航,还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这就是四平人的觉悟和豪情。但是,四平人不是“独守粮山空自豪”,他们有自己的智慧。尤其是在进入新阶段后,四平人紧紧抓住吉林省委提出的“统筹推进‘三化’战略”,使农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实行‘三化统筹’,四平的优势仍旧在农业。”四平市市长石国祥说:“四平强大的农业基础为畜牧业以及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四平开始围绕“统筹”来做农业的大文章。四平的抓手是“三区一建”和粮食的过腹过机转化,即抓好棚膜园区、牧业小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居环境创建工作,延长粮食产业链,发展粮食加工。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上水平上台阶。
现在,政府抓粮有道,劲头很足,农民种粮有了效益,积极性更高。
“持续高涨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党的惠农政策走向越来越一致。”拥有41年“三农”工作经验的市农委主任遇培群说,只有把政策揣进老乡的腰包里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20/17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