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蒋文龙胡立刚
盛夏七月,骄阳如火。“浙江省‘两区’建设现场会”在金华隆重召开。全省各地市县行政一把手、“两区办”主任、农业局长悉数到位,同时到会的,还有财政、发改、交通、水利等一大批省级相关部门领导,加上部分专业大户,参会代表达到300余名。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亲临会议讲话并与代表一起,冒着酷暑参观“婺城区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等现场。
会议规模如此之大,规格如此之高,涉及如此之广,很快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两区”究竟是个什么概念,浙江为什么要搞“两区”建设,而且力度如此之大、声势如此之壮,浙江又是怎么建设“两区”的,成效究竟如何?
“两区”建设,浙江农业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近年来,浙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领先于全国,但相对于此,农业现代化明显成为短腿。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实现“三化”同步,成为浙江直面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一个经济大省,农业占GDP的比重不到5%,连基本的口粮都得不到保障,浙江怎么实现可持续发展?浙江的‘三农’工作怎么保持先进性?我们必须找到浙江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从而找到‘三化同步’的浙江道路!”省长吕祖善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
浙江农业尽管名声在外,其实内在矛盾异常尖锐:一方面,浙江人多地少,气候各异,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步履艰难;另一方面,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粮食刚性需求不断攀升,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在夹缝中前行的浙江农业,面临着空前压力。统计数字表明,浙江粮食自给率目前不到一半,每年要从外省调入1000多万吨粮食。
为了破除要素制约,近年来浙江想方设法,在空间上进行拓展,先后提出了“山上浙江”、“海上浙江”、“走出去”等概念。这些举措尽管有所收效,但未能扭转农业日趋边缘化的走势。以“耕地”这一要素而言,尽管浙江十多年来保持占补平衡,但所占都是近郊的优质良田,所补则多是地处偏远的贫瘠山地。农业生产能力受到严峻挑战。
能否在全省范围内创造性地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引入工业的理念,用工业园区建设的模式,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提供政策和服务,将人、财、物等农业生产要素都集聚到这一平台。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发挥保障粮食安全的功能,“现代农业园区”发挥高产高效的功能。最终通过“两区”建设,破解浙江农业的困境,走出一条浙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随之而来:以往,农业园区都是示范性质,数量有限,而且从无效益考核,因此,地方上就当搞个“形象工程”,也不会伤筋动骨。如今,要在全省范围普遍推广“两区”建设,其投入之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浙江有这个必要,地方上有这个财力吗?有种观点直截了当,认为浙江农民收入中,80%来自于非农产业,与其辛辛苦苦搞农业,不如全民办厂、全民经商。现在是市场经济,有钱不怕买不到农产品。
吕祖善一再强调: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的“三农”工作主要围绕小城镇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我们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两区”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我们要早下决心,不要怕投入大见效慢,更不要等到农业严重拖了浙江发展的后腿才有紧迫感、危机感,要从现在开始,全方位投入这场会战。
2010年,浙江作出重要决定,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主平台、主抓手,争取在5年内,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0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两区”建设中的浙江方略
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认为,农业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模式,由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一系列政策服务,引导农业生产主体到园区集聚发展。但农业园区又分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综合区”,两者在功能确认和建设目标上各有不同,因此,浙江必须根据“两区”的不同要求,着力破解“在哪建”、“谁来建”、“怎么建”三个基本问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15/17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