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浙江农业“两区”会战波澜壮阔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8-15  互联网

    □□

    本报记者蒋文龙胡立刚

    盛夏七月,骄阳如火。“浙江省‘两区’建设现场会”在金华隆重召开。全省各地市县行政一把手、“两区办”主任、农业局长悉数到位,同时到会的,还有财政、发改、交通、水利等一大批省级相关部门领导,加上部分专业大户,参会代表达到300余名。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亲临会议讲话并与代表一起,冒着酷暑参观“婺城区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等现场。

    会议规模如此之大,规格如此之高,涉及如此之广,很快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两区”究竟是个什么概念,浙江为什么要搞“两区”建设,而且力度如此之大、声势如此之壮,浙江又是怎么建设“两区”的,成效究竟如何?

    “两区”建设,浙江农业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近年来,浙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领先于全国,但相对于此,农业现代化明显成为短腿。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实现“三化”同步,成为浙江直面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一个经济大省,农业占GDP的比重不到5%,连基本的口粮都得不到保障,浙江怎么实现可持续发展?浙江的‘三农’工作怎么保持先进性?我们必须找到浙江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从而找到‘三化同步’的浙江道路!”省长吕祖善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

    浙江农业尽管名声在外,其实内在矛盾异常尖锐:一方面,浙江人多地少,气候各异,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步履艰难;另一方面,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粮食刚性需求不断攀升,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在夹缝中前行的浙江农业,面临着空前压力。统计数字表明,浙江粮食自给率目前不到一半,每年要从外省调入1000多万吨粮食。

    为了破除要素制约,近年来浙江想方设法,在空间上进行拓展,先后提出了“山上浙江”、“海上浙江”、“走出去”等概念。这些举措尽管有所收效,但未能扭转农业日趋边缘化的走势。以“耕地”这一要素而言,尽管浙江十多年来保持占补平衡,但所占都是近郊的优质良田,所补则多是地处偏远的贫瘠山地。农业生产能力受到严峻挑战。

    能否在全省范围内创造性地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引入工业的理念,用工业园区建设的模式,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提供政策和服务,将人、财、物等农业生产要素都集聚到这一平台。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发挥保障粮食安全的功能,“现代农业园区”发挥高产高效的功能。最终通过“两区”建设,破解浙江农业的困境,走出一条浙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随之而来:以往,农业园区都是示范性质,数量有限,而且从无效益考核,因此,地方上就当搞个“形象工程”,也不会伤筋动骨。如今,要在全省范围普遍推广“两区”建设,其投入之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浙江有这个必要,地方上有这个财力吗?有种观点直截了当,认为浙江农民收入中,80%来自于非农产业,与其辛辛苦苦搞农业,不如全民办厂、全民经商。现在是市场经济,有钱不怕买不到农产品。

    吕祖善一再强调: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的“三农”工作主要围绕小城镇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我们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两区”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我们要早下决心,不要怕投入大见效慢,更不要等到农业严重拖了浙江发展的后腿才有紧迫感、危机感,要从现在开始,全方位投入这场会战。

    2010年,浙江作出重要决定,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主平台、主抓手,争取在5年内,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0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两区”建设中的浙江方略

    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认为,农业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模式,由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一系列政策服务,引导农业生产主体到园区集聚发展。但农业园区又分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综合区”,两者在功能确认和建设目标上各有不同,因此,浙江必须根据“两区”的不同要求,着力破解“在哪建”、“谁来建”、“怎么建”三个基本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在三个破解中,浙江已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思路与做法:

    一是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集中表现在“在哪建”的问题上。浙江明确提出,粮食生产功能区要根据国土部门提供的标准农田档案资料,选择适宜种植水稻、地势平坦、田面平整、相对集中连片面积100亩(山区50亩)以上的标准农田进行建设。

    主要是考虑标准农田基本位于粮食主产区,无论种植模式还是生产技术条件都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加上标准农田经过土地整理,沟、渠、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特别强调要与“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且有利于扩大建设成效,加快建设步伐。

    现代农业园综合区建设则要求利用现有农业基础,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前几年浙江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培植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和产业带,如浙中浙西南的高山蔬菜、杭沪高速沿线的设施大棚和鲜切花、杭绍丽衢的茶叶等,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浙江山海资源丰富、低丘缓坡和滩涂众多,利用这些非耕地资源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区,可以大大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谁来建”关系到谁出资,谁建设,谁验收,谁管护等一系列问题。浙江明确提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园区要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政府为引导进行建设。

    在这一原则下,浙江进一步提出细化意见:县级人民政府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做好规划编制、责任落实、资金筹措以及功能区验收认定和管理保护等工作;乡镇人民政府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具体承担者,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培肥、“三新”技术配套等项目实施。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主体则有所不同。浙江希望发挥农村能人众多,富有创业精神,而且资本充裕的潜力,将他们引导到园区中创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技术上、经营上、管理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的种养相比,差别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培育新型主体投身园区建设。

    三是坚持资源整合和资金统筹的原则。

    “散”的现象在农业生产中一直十分突出,经营主体散、产业布局散,工作力量散、资金使用散。近年来,农业支农资金逐年增加,但由于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导致资金“天女散花”,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针对“怎么建”的问题,浙江省明确提出要求,要在“两区”平台上加强部门协同和资源整合,财政部门要增加投入,农业、林业、渔业部门要做好指导、管理和服务,水利部门要加强农田水利等设施配套,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优先扶持“两区”,发改、国土、科技、交通、电力、粮食、金融、保险等部门都要动员起来,各司其职,积极支持“两区”建设。

    为了强化项目资金统筹,加快推进“两区”建设,浙江省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局、水利厅等单位联合发文,明确“两区”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支农资金集中投入的主平台,要引导政策、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两区”建设集中倾斜。在资金上,根据“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协调中央和省级相关专项资金重点投入“两区”建设。特别要求省级专项资金存量部分的70%统筹用于“两区”建设;新增安排省级农口部门扶持产业发展的增量资金全部用于“两区”建设。

    四是坚持硬件和软件并重的原则。“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重点是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省里要求各个乡镇统一项目设计、统一工程预算、统一招标建设、统一监督管护;为了保证质量,省里还制定颁布了建设标准和验收办法;对通过认定的功能区,省里进行统一编号,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谁是管护责任人,谁是责任农技员,路、渠、泵站、防护林由谁管护一目了然。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跟进“三位一体”等服务。

    与功能区建设不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则强调建设理念的创新。浙江提出,要以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改造农业,把企业订单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市场化融资等工业理念融入到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在园区内,采取生态循环的思路,将一二三产进行融合,提高整个园区的经济效益。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

    “两区”建设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两区”建设启动至今,仅一年多时间,但已在浙江全省范围全面推开。记者采访发现,对“两区”建设,从省里到市里、县里、乡镇里,从政府到企业到农民,从农口部门到相关职能部门,大家的认识高度一致。许多人反映,这么多年来,浙江农业还没有一项工作力度如此之大,投入如此之大,反响如此之强烈。

    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充满信心:“两区”建设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据统计,目前浙江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14个,面积125.16万亩;今年在建待建1320个,面积达111.79万亩。已公布确定98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规划建设面积357.56万亩;在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外已公布省级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191个,面积48.67万亩;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333个,面积29.76万亩。

    “两区”建设引发了大规模的投资。2010年,浙江全省投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资金达3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5.55亿元,今年的数据统计,投资额将增加33%,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投入,除基础设施外,基本来自于工商资本。

    萧山江东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是首批列入浙江省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计划的,集中连片总面积10万亩。继2010年投资1.27亿元实施土地改造、对区内的精品园等项目实施1500万元补助之后,2011年,萧山区政府将规划实施投资5000万元的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再追加2000万元开展综合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萧山区农林局局长张洪其告诉记者: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引来了大量“金凤凰”落户。该区原有33家企业常驻,第一期开工后,170多家企业要求进驻,第二期,光种植养殖企业就有40多家要求进来,从招商到选商,其效果完全可以和成熟的工业园区媲美。

    也许,萧山雄厚的财政实力和围垦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带有个案性质,有其特殊性,那么,金华婺城区万亩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成功建设,则具有普遍性意义,有相当的说服力。

    记者看到,该功能区十分壮观:蓝天白云之下,碧波万顷,稻浪翻滚,一个个小村落点缀其间,如诗如画;近看,沟渠纵横,流水潺潺,笔直的水泥路一直通向天边,被沟渠道路分割成方块的稻田内,稻穗竞吐。

    婺城区洋埠镇综合农业服务中心就坐落在功能区的中心位置,农资连锁店、气象站、技术服务部、土地流转服务部等机构应有尽有。农民朋友告诉记者:在功能区内种田非常省心,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机械化育秧插秧、机器收割烘干等配套服务都有人代劳,大户、小户、散户都能享受到同等的社会化服务。大家只要等着粮食投售后点钞票就行。

    金华市农业局局长吴立钢十分开心:以前,粮食生产是口头重视,但没有实际行动,种粮面积又要严格考核,因此,农业局长如坐针毡。“两区”建设彻底扭转了局面,一把手亲自坐镇指挥,部门各司其责,各种要素都向“两区”集聚,农业局局长可以气定神闲。

    “两区”建设不仅政府部门拍案叫好,业主同样得益匪浅。

    林化飞是金潮瓯柑精品园老总,自2003年开始种植1120亩有机瓯柑,2005年尝试开发旅游采摘、农家乐,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产业链的延伸步履维艰。“2010年,省里搞‘两区’建设,我的园区被纳入‘两区’,这下大变样了,一直想建的特色长廊建起来了,1400立方米的冷库建起来了,旅游休闲观光从以前的12月到来年的2月变成了全年性的,不仅壮大了精品园,还因此帮助周边农民销售了大量的特色农产品。”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15/17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