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热带作物事业奉献青春年华
□□
王庆煌
我的经历很简单,27年来从没挪过窝,一直工作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1980年,我怀着理想来到美丽的热带宝岛,就读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热作专业,1984年毕业分配时,主动要求到当时条件艰苦的香饮所工作。在基层的研究所,一干就是20年。2004年,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作为香辛饮料专家,也一直没放松过自己钟爱的科研工作。
填补空白,开辟芳香新天地
1984年7月,我大学毕业到香饮所时,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环境都十分艰苦,科研试验条件也非常简陋。当时,所领导安排我负责香草兰课题的研究工作。为突破香草兰在海南栽培、开花、结果各项难题,我同课题组人员经常泡在试验田里,白天顶烈日、冒风雨,晚上不顾蚊叮虫咬,细致观察和研究香草兰生长、发育、结果全过程。香草兰比较特殊,虽是雌雄同花植物,但自然授粉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为了解决香草兰人工授粉这一难题,1986~1988年3年的授粉季节我都坚持每天晚上睡在试验地里,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香草兰的开花情况。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首次发明了香草兰人工授粉“指压签拨法”,授粉成功率达到95%以上,不仅攻克了开花结荚难题,而且干荚亩产达到42公斤以上,超过了国外亩产20~27公斤的水平,为我国香草兰产业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示范经验。
艰苦创业,创建热带植物园
1995年我担任香饮所所长,此时香饮所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经过认真分析,我悟出一个道理:科研必须面向市场,成果必须转化,香饮所只有改革才有出路。经过长时间的认真调研和分析,扬长避短,确立了发挥热带植物的资源和特色优势,建设“兴隆热带植物园”,走一条“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道路。
建园伊始,条件十分艰苦。有一天,我和全所职工正在铺设一条林间小道,时任海南省旅游局副局长的韩古光到所里了解情况,当工人把韩局长带到我身边时,还问:“你们的所长在哪里?”我说:“我就是。”当时,他用惊讶的眼光足足看了我好一阵子,他不敢相信站在他面前戴着草帽、光着双脚的人,竟然是一个国家科研所的所长。
兴隆热带植物园从1997年对外开发至今,接待中外游客1500多万人次,成果转化率达90%,年人均技术性收入20万元以上,新增社会效益40多亿元,为周边地区提供了700多个就业岗位。兴隆热带植物园还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情系“三农”,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那年母亲病重住院时,因为工作忙在家只陪伴了一天,至今让我遗憾终生。母亲弥留之际还拉着手对我说:“儿啊,你是农民的儿子,农民很辛苦,你要多为他们做点事。”这一嘱托,长留在我心中。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民掌握,才能体现价值,只有应用于产业,才能实现效益。
作为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干部,我时刻提醒自己:心中必须装着整个热区,装着热区9省1.7亿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和致富的渴望。为此,我和院领导一班人积极倡导“一心为农”的指导思想,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强调成果要接受农民的检验。
近些年,我们培育出来的天然橡胶7-33-97新品种高产稳产、抗逆,已成为海南、广东、云南垦区新植胶的拳头品种;推广的先进割胶技术,不但节省了劳动力,还增加了产量;选育的华南5号木薯新品种,被誉为“贫困地区的脱贫先锋”,很多山区农民依靠种木薯盖起了小楼。
我们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大力推广晚熟芒果,推动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纬度最高、成熟期最晚”的晚熟优质芒果优势产业带,种植面积扩展到20多万亩,带动该地区农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2010年攀枝花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撤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芒果就占一半。每逢专家到来,就是在晚上,许多农民都会打着手电筒不惜走十几里山路赶来听课或请求指导。我们在海南实施“科技支撑中部六市县农民三年增收十大行动”,选派优秀专家深入山区,与农民同吃同住开展服务,作为海南最不发达的中部六市县,去年农民增收领跑全省,人均收入达到4214元,增长18%,比全省增幅高6.8个百分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5-24/240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