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农田水利建设需防范“治理性”干旱


    主持人:本报记者施维嘉宾: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申端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建设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尤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与发展,更将带动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高速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仅要抓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忽视软件机制建设。在未来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防范“治理性干旱”的形成。本期对话,我们请来了对此问题进行长期研究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学者申端锋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主持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发展,我们知道农田水利的内容十分丰富,您能介绍一下主要包括那几个层次的内容?

    申端锋:当前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农田水利治理滞后,即两个“滞后”。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国家着手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加大了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建设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在这一背景下,第二个“滞后”,即治理滞后的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我们称之为“治理性干旱”。

    治理性干旱的出现,是水利治理失效造成的,包括统筹灌溉的解体、基层组织的弱化以及市场失灵等,导致建成的水利设施无法发挥效益,农民有水用不上。比如,某县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其境内拥有全省最大的电力排灌站,近年来国家连续投资2个亿进行更新改造,但自2006年以来,该泵站就没有开过机,彻底退出了农业灌溉,导致巨额国家投资打了水漂。这些情况表明,我们在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力度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治理性干旱问题。

    主持人:也就是说,即使在水资源和水利设施都具备的情况下,依旧会因为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导致农业灌溉无水可用的情况出现。那么,造成当前治理性干旱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申端锋:第一,项目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当前,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项目都有严格的要求,受项目局限,不能系统规划。比如,项目实施都对项目区的边界有严格界定,项目区之外的,不能投资。我们在调研时曾碰到一个这样的案例,某市国土局的一个土地整理项目,其中有一条渠要修,项目区内的渠道全面硬化,但项目之外还有一段,也不长,群众要求施工方顺便把项目区之外的那段也修了,虽然国土局的主管领导也想修,但没有办法,这段渠因为不在项目区内就不能修,否则,无法做预算。项目有界,但水利系统是一个整体,水利系统的完整性被割裂。关键的问题是,如果不能系统规划,即使建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也无法发挥作用,只能是好看但不中用的盆景工程。

    第二,小型农田水利实施管理混乱。当前,农田水利市场化的进程加快。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无人管理,荒废,闲置,不再发挥灌溉功能。二是有些水利设施被承包出去,同样无法发挥作用。如某县一个小型水库,承包给村里的一位村民,用来养鱼,结果养殖与抗旱发生矛盾,大旱之年,承包人不让农户从水库放水,还引发纠纷。三是一些水利设施被强占瓜分,被人为破坏。

    第三,乡村基础组织弱化。农村税费改革,撤消了乡镇水利站,改设水利服务中心,水利服务中心的性质是民办非企业,而不是事业单位,这就导致水利服务中心的职能弱化,对一些公益职能落实不力。

    再就是村组,合村并组,取消小组长,村庄规模扩大,村干部职位减少,一个三四千人的村庄,一般也只有三四名村干部。村一级现在只能下下通知,发放资料,根本无法组织农民进行水利建设和管理。

    主持人:各地在解决治理性干旱中,进行了哪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申端锋: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各地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和改革,我主要介绍一其中的一些做法。

    一种是“共有制”改革。为了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湖北省宜都市创造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共有制改革,主要是针对村组范围内的堰塘和小型水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干旱 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效益 水利基础设施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