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李玉明夫妻一直在外打工,当得知地震消息赶回家时,发现房倒了,家毁了,但幸运的是留在家里的父母和孩子都没事。“地震让我发现,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在一起好好地生活。”李玉明决定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找点营生做。
“最开始做梦都没想过开农家乐,地震前没条件也没胆量干。”李玉明对记者说:“地震前的枣树村,根本不像现在这样整洁、漂亮,简直又脏又乱,路是泥路,车一过全是灰土。你说谁会来这样的地方农家乐呢?”
宁波援建队伍来到枣树村时,部分村民已经建起了永久性住房,但缺乏整体规划,建好的房屋外观也不统一,通往各家各户的路是烂泥路。宁波援建指挥部决定首先帮助村里做详细的规划,请来宁波市规划院,结合宁波新农村建设经验,以改房、改水、改厕、改线、改路、治污、治乱为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0万元,让枣树村彻底变了模样,至少前进了20年。”罗义碧这样评价。
伴随村容村貌的大变化,文明观念也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习惯。村道边新建了公共厕所,这在枣树村历史上是第一次。村里还安置了30多个垃圾桶。“这么干净的环境,怎么忍心丢垃圾呢。”李玉明说。“现在垃圾都统一回收处理,村上建了太阳能垃圾处理站。很多家都安上了太阳能,用上了清洁能源,还有了环保卫生的厨房厕所,农家院里的卫生难点基本解决了。”
基础打好了,宁波援助者建议枣树村民开“农家乐”。最初听到这个建议,村民们都觉得在这个小山村搞旅游简直“不可思议”。李玉明也心里犯怵,“开农家乐要没有人来的话,投的钱就打了水漂漂。”
“我们这儿周围青山绿水确实很美,但周围村庄都差不多,人家凭啥来我们这儿旅游啊?”刘玉明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想法。
“两条标语就是旅游资源,枣树精神就是旅游资源。”宁波援助者的观点让枣树村人大感意外。宁波援助者和当地乡干部上门给村民做工作,给村民讲开农家乐的好处,还承诺“开农家乐,政府将给予一定的补助。”
“总理都到过你家,这是多大的广告,你怕啥子?”于是李玉明成了枣树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9年4月,李玉明的农家乐“感恩苑”开业了,乡政府还给了实物性补助,送来彩旗、花卉和桌子。
枣树村其实不大,半个多小时记者就转个遍。“别看我们村小,步步有风景,处处有故事。”其实宁波在规划枣树村重建之初就注入了乡村旅游的元素。宁波援助枣树村的3条路连接着村里主要的生态景观,而且每条路都有个好听的名字,每条路都有自己的故事:幸福路,是温家宝总理来枣树村时走过的一条路,沿着这条路,总理走到农户家,还帮助重建房屋的农户捆绑钢筋;英雄路,是因赶到这里救援的济南军区“猛虎师”而命名;爱心路,是体现宁波人民对枣树村的无私援助。每户都有精心设计的对联,讲述着这户人家灾后重建的故事,李玉明家的对联写着“总理首肯喜开颜,出力流汗建家园”。
“故事就是文化,文化就是风景。”枣树人从宁波人身上学到全新的乡村旅游观念。
乡村旅游的条件具备了,到底能不能留下游客,还要看李玉明的“农家乐”办得怎么样?
李玉明告诉记者说:“办农家乐并不如想象那么简单,不是会做几道菜就行。刚开始没经验,顾客不喜欢,我也很着急。后来宁波人送我去滕头村、谢家路村学习培训。”
和李玉明一起去宁波产业援助培训的有12人,有学习果树栽培的、茶叶种植的、还有养殖的。这次宁波之行让李玉明打开了眼界,受益匪浅。“宁波人为什么有钱,是因为人家敢想敢做,而且爱动脑筋。”
“其实办农家乐也有一些技巧,城里人到农村来,看的不是豪华,就是看‘乡土’的东西,但‘土’也要‘土’得有味道和特色,你的菜和城里饭馆一样肯定不行。举个最简单例子,蒸玉米就比煮玉米香,城里人就更爱吃。”如今讲起“农家乐”来,李玉明已经头头是道,俨然是个“师傅”了。
重建中,枣树村人和宁波援建者的思想、观念不断地交流、撞击、融合,枣树人“两条标语”的自强精神,让宁波援建者深受鼓舞,而宁波人的现代意识、市场观念、经营理念,也慢慢渗入枣树村人的血液中。
现在李玉明的“农家乐”一年能收入七八万元,比过去他们夫妻两人打工收入多一倍。李玉明的生意越做越好,头脑也越来越活络了,干事的信心和胆量也变大了。去年,他买了一辆轿车,“客人没车的话,打个电话,我就去接,来的客人更多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5-11/226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