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停西口:古朴民风与现代文明的交响


北宋时,辽军南下,曾在今平乡县大老营扎寨设哨,后人将此地称为“听信口”。千余年后,“听信口”谐音演变为“停西口”。如今,这里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独到,文化风俗醇厚。 停西口:古朴民风与现代文明的交响

  □□ 梅文

  一直听说河北省平乡县的停西口村,是个与国内大部分农村有所不同的村落:这里虽然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距离北京仅仅3个多小时的路程,但是全村近5000名农民中,无一人外出打工,与一些地方青壮年几乎全都漂在外面,村里唯有老人、妇女、儿童留守的“空心村”大相径庭。

  村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办起第一个主营铆钉的企业,到目前全村村民自办小五金、自行车、汽车配件等企业200多家,成为国内很有名气的“北方标准件之乡”。全村人人有活干,基本没闲人。村里无论谁家结婚办红事,还是谁家出殡办白事,按照老辈人传下来的习俗,村民上门放下份子钱就走,自己回家该吃啥吃啥,办事人家境无论贫富与否,一律不备喜宴或丧宴,即使有远道来的亲戚也是家常便饭招待。村民生活小康,穿着多数不讲究,但村内街道旁,竟然开有若干家“精品内衣店”,不知人们在穿戴方面是否更讲究“金玉其内”?就像采访时进村遇到的第一个老乡一样,他可以头上挽着一方白羊肚子毛巾,身上却套着一件仿皮夹克,手上戴着一副棉纱手套,平静地介绍着自己既是农民又是老板的双重身份。

  一户带动多户的乡土互助情

  说起停西口村家庭作坊式的自办企业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及当初带头吃螃蟹的薛计合,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农民。

  1984年,薛计合在停西口村算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他到外面打工做建筑工,后将工地废弃的钢条等收集起来,稍作加工,再卖给工地做焊条。之后竟把这焊条生意做到了河南、湖北,甚至遥远的广西。在那个没有现代化通讯方式的年代,薛计合独创了一种营销模式:他首先将焊条通过货运,发往若干个陌生的城市,收货人就是自己。然后他骑着自行车,从停西口出发赶往那座城市,提货,然后再骑着自行车沿途贩卖。只要看到有电焊的工地,他就去兜售,如是一路骑下去,竟从停西口一路走到了广西。等卖完自己发过去的所有的货品,他再把那辆劳苦功高的旧自行车卖掉,坐车返回停西口。

  在薛计合的带动下,停西口村的乡亲开始跟着他学做起了小五金、自行车、汽车配件等生意,渐渐全村自办企业达到200余家,成就了现在“北方标准件之乡”的大名。村里人将这种产业发展的模式总结为“一户带动多户”。当年的带头人早在他53岁时就英年早逝,人们都说他是累死在自己的岗位上的。至今提起他,停西口村的村民无不肃然起敬。那是一种对乡土英雄的敬意。

  有了薛计合鞠躬尽瘁的表率,村里其他人的乡土互助情结也都开始释放。早期的学徒和工人,熟悉技术之后,纷纷另起炉灶,在自家的宅院里办起了小工厂。他们从倒闭或转行的国营企业买来机床设备,再从市场上买来钢材,就把一个个企业开张了。陶彩玲是停西口村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老板,她家曾有一个工人,是村西郭家的后生,在她家学做了几年后,小郭提出自己想单干。不言而喻,小郭单干就意味着自己的企业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可陶彩玲从未这么想过,她不仅支持小郭单干,而且还为其凑足创业资金,将小郭的产品与自己的产品搭配销售。在她的带动下,如今小郭也是停西口的一方老板。

  村西北的刘钦平是起步较早的一位老板,他家工厂里的一位工人,从小青年时就在他家的厂里做活,直到后来结婚、生子、当上了爷爷,30年间都没离开过厂里。比起时下现代企业管理强调的执行力、追随力,老刘说他不懂这些洋道道,他就知道工人给自己用心做了事,自己就要用心对人家,30年间该涨工资的时候绝不吝啬,他和工人处得像一家人。大家一起创业,一起就业,带动致富,每天村里偶尔有在街上闲遛达的,一定是出门晒晒太阳聊聊天的老年人。

  知足常乐,停西口人的幸福源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外出务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