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于险峰张仁军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命运,我有切身体会。直到现在,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我仍记得清清楚楚。”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马述君这段肺腑之言,令人难忘。我们被这真情深深打动……
辽宁省农家书屋从2007年开始试点建设,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460万元,采购图书2058.71万册,配齐了书柜和供阅读使用的桌椅等设施,建成农家书屋11762个,实现全省行政村100%全覆盖,提前实现中央提出的村村都有农家书屋的工作目标。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3月31日,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马述君。
农家书屋连续3年写入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农家书屋现已覆盖全省行政村
记者:中央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开始进行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到2012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辽宁为何能提前完成村村都有农家书屋的工作目标?
马述君:各级领导重视为建设好农家书屋奠定了最坚实最重要的基础。2008年5月,省长陈政高提出辽宁要在3年内完成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同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家书屋的领导体制、工作机构和责任主体,为全省全面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农家书屋连续3年写入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和省政府重点工作进行督办,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省内各市县(区)也都把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作为惠民实事,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亲自抓。所有这些,都对推动农家书屋在全省范围快速有序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根本的是让农民看到书看好书
记者:马局长,配书环节是建设农家书屋的重要一环,配什么书适合农民,怎样配书,采购资金是怎么解决的,又是如何使用的?
马述君:农家书屋建设资金由省内自筹完成,财政部门支持为农家书屋工程提供了最有力最有效的保障。2008年,省财政投入的建设资金达到1500万元。2010年,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省财政厅想方设法安排农家书屋建设资金5000万元。3年来,省财政共安排建设资金10140万元,为确保3年完成农家书屋建设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各市、县(区)党委政府也都非常重视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千方百计地筹措落实配套资金。主要靠自筹解决建设资金的沈阳市,3年累计投入2274.91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建设;全部自筹解决建设资金的大连市,累计投入1974万元建设农家书屋,并在全省创造性地提出了每年按1500元标准为每个书屋更新图书、订阅报刊。
农家书屋最根本的是让农民看到书、看好书。为此,我们精心遴选书目,坚持“全省统一招标,各市分别采购”方式采购图书,最大限度减少了中间环节,“见书不见钱”,既保证了资金的有效使用,也满足了各地差异性、多样性需求,更为各市农家书屋藏书流转交流创造了条件。
“四通”试点工作让图书流转起来
记者:农家书屋重在管理,建好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请问马局长,辽宁采取什么措施管理好书屋并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马述君:农家书屋工程作为新闻出版战线的一项惠民工程,我们要长期做下去。农家书屋工程不仅提高了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在基层的影响力,也锻炼了我们的干部,使他们眼睛向下,心想农民,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都有了新的提升。
为了使书屋良好运转,营口市在鲅鱼圈区开展了“通网”、“通购”、“通视”和“通借通还”的“四通”试点工作。“通网”,即在每个农家书屋中配置一台电脑,上网就可以看到全地区农家书屋的书目,可以看到2万余种电子图书,从“有啥看啥”朝“看啥有啥”方向发展。“通购”,即把每个农家书屋都办成图书代办销点,把新华书店50万种售书目录发到网上,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买到需要的图书。“通视”,即把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发送到农家书屋的网络中,有针对性地发挥信息资源服务农民的作用。“通借通还”,即按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在农家书屋借的书可以异地还书,实现一屋办证、多屋借书和一屋借书、多屋还书的模式,在确保图书不流失的前提下,让图书流转起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4-07/16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