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迷人北京最美乡村


  京郊山区生态资源丰富,然而曾长期与贫穷为伴。2004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开辟了政府花钱购买生态的先河,4万多山区农民当上了护林员,每人每月领取400元补贴,实现了“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的转型。京郊的青山绿水开始被赋予了经济价值。

  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只是众多的惠农政策之一。在随后的几年中,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得到了大幅度增加,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年更胜一年。2008年末,市委还通过了《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标志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城乡结构开始了体制性的融合变化。

  5年来,政府用于农林水的投入达到539.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2.9倍。过去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城市和农村的比例是4∶1,而近年来投向郊区的比例已经超过城市,始终保持在50%以上,仅仅用于村庄基础设施的投入就高达200亿元,平均每个行政村超过500万元。

  农民是郊区的主人,郊区的发展要靠政府的支持,但更要激活农村内部的力量,调动农民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村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于是,就有了农村内部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村是熟人社会,有着古老的自治传统。如今,这个传统被赋予了现代文明的内涵,那就是被称为“草根民主”的村民自治。京郊农村不仅在村容村貌上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巨大变化,而且在体制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化、规范化的自治模式。广大农民拥有了自我治理村庄的权利,成了真正的主人。

  丰台草桥村党总支书记王茂春对记者说:“我们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就是整个草桥村的全体村民的社区型的股份制改造。这种股份制就是把所有的资产全部量化到每一个村民身上。”

  像丰台区草桥村一样完成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村庄,全市已经达到了2484个,有181万农民当上了股东,成为拥有集体资产的市民。

  这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京郊大地勃然兴起,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目前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395个,成员出资总额超过40亿元,覆盖了2/3以上的一产农户。合作社成了农民对接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组织方式。

  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多点开花,形成了农业贷款、农业投资、农业担保、农业保险、农业投资基金、农村信用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构成的“七农”现代金融服务平台,为农民创业和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资金支持。

  站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多次强调,要重新认识首都的“三农”。他说,郊区农村是北京新的战略发展空间,首都的农民是拥有集体资产的北京市民,首都的农业是一二三产相互融合的、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这是在理论层面上对“三农”问题的再认识,对“三农”价值的重新估量。这一深刻的认识,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政策空间,京郊大地正孕育着更大的发展变化。

  摘编自电视片《新北京·新农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莓 新农村建设 耕地 设施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