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北京最美乡村
新农村新生活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里燕山西来,太行北上,运河东去,华北平原向南徐徐展开……千百年来,八达岭脚下的这座华夏古都,不知演绎了多少传奇故事。
今年的春节,是一个让每位京郊农民都格外兴奋和激动的节日。因为在过去的一两年中,虽然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北京的农民人均收入却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同比增加13.4%,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世世代代向土地讨生活的京郊农民,正向着新生活、新未来阔步迈进。
今天,相对于中心城区,京郊大地仍然宁静而质朴。然而,在这宁静质朴中,新的生机正在这里孕育、升华、蓬蓬勃勃生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改变着几千年来的农村面貌,改变着农民的观念形态和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已把京郊农村带入了重塑、再造与不断超越的轨道中,谱写着新农村、新生活的华丽篇章。
在人们的记忆中,改革开放之初的北京城只限于二环之内,而后,逐渐扩展到了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就像一朵正在盛开的莲花,绽放出迷人的风采。从城乡结合部,到规划中的新城、一大批重点镇,再到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化正以奋进的主调、铿锵的节拍,弹奏出激扬的乐章。过去,“当一个城里人”是每一个农民高不可攀的梦想,而如今短短的几年时间,似乎不经意间就梦想成真了。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海淀区四季青镇北坞村,过去是有名的脏乱差村,如今经过改造,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区,农民过上了“安居、乐业、有保障”的城里人生活。
2010年北京城乡结合部又有50个重点村启动了整体改造工程,涉及村域面积85.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1.4万人,流动人口超过100万,拆建总量相当于再造一个北京老城区。在这场宏大的变革中,这50个村的百姓都将会得到新的资产、新的就业岗位、新型经济组织、城乡一样的社会保障、舒适的住房和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和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节拍,北京小城镇建设也正在寻求新的突破。目前,全市42个重点镇已全部完成规划,非农产业快速向小城镇聚集,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节点作用日趋凸显。这不仅为首都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也彻底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与城镇化交相辉映的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今天,当你走进京郊大地,就会发现过去那些古旧简陋的村庄已经难觅踪影,映入眼帘的是金黄翠绿中掩映着的一个又一个的美丽乡村。你会感叹时代的变化是多么巨大而深刻,过去的农村诉说的是千年不变的故事,而如今,变、巨变,成了它的主旋律。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现今房山区周口店一带的先民们就已掌握了火的使用,并由此开启了人类童年的生活。
在今天的京郊农村,我们发现,火已经被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引入了千家万户。当地的老百姓说,这样一来,做饭还挺快的,阀一拧、一炒,几分钟菜就得了。
沼气不但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新的能源,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循环经济的新模式。而这只是北京市实施“5+3”工程中的一项。“5+3”工程中的“5”是指:农村街坊路硬化、绿化、供水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垃圾消纳、厕所改造等五项工程;“3”就是让“农村亮起来,农民暖起来,农业资源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
这“5+3”工程,从2006年在80个村进行试点起,短短的5年时间,就实现了对3955个村庄的全覆盖。5年来,全市农村新修街坊路7600多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线9000多公里,改造户厕70多万个,推广太阳能路灯20多万盏,住房保温节能改造3.7万户,推广新型节能吊炕38万铺,建成太阳能浴室700多座,沼气站和生物质气站200余座。
这些工程涉及到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过去城里人下乡最愁的就是上厕所,可如今农民不仅用上了卫生厕,而且劳作了一天后还可以回家舒舒服服地洗上个热水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2-17/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