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种上佛手瓜 抱回“金娃娃”


种上佛手瓜 抱回“金娃娃” ——贵州省惠水县佛手瓜产业发展见闻 本报记者 王壹

  

  

  

  

  惠水县佛手瓜种植基地。

  “种上佛手瓜,抱回金娃娃”“调下玉米种金瓜,人民群众笑哈哈”……1月上旬,记者驱车前往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佛手瓜种植基地的途中,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朗朗上口、深入人心、过目不忘。

  2019年4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惠水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要想退出贫困县序列首先要有产业,佛手瓜产业就是惠水县脱贫致富的“法宝”之一。

  在惠水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近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进惠水县,深入探究该县脱贫致富的这一法宝。

  

  算一笔账,脱贫致富有“法宝”

  惠水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北邻贵阳,西及安顺,县域东西宽72公里,南北长68公里,少数民族占58%。这里也是著名民歌《好花红》创作的诞生地。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由于处于深石山区,土地资源匮乏,因此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2019年12月10日,惠水县委书记万庆华在“2020年春季产业结构调整”调研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要紧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放松,精准发力,牢牢把握“八要素”,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佛手瓜产业发展思路也是如此。惠水县从2016年开始重点发展佛手瓜产业,近4年来,该县紧紧围绕省委“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的决策部署,严格遵循“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产业“八要素”,聚焦坡耕旱地低效种植调减和500亩以上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扶贫“221111”工程和“一村一场一园一社”建设为主抓手,全力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按照坝区上设施、山区调结构的思路,探索低效玉米调减新模式,发展形成了佛手瓜等山地高效特色产业,破解了深石山区产业发展难题,为调减低效种植、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建设和助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效样本。

  佛手瓜既可做菜,又能当水果生吃。加上瓜形如两掌合十,有佛教祝福之意,因此深受人们喜爱。那么,一颗佛手瓜能卖多少钱?能给当地带来多大收益?

  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村主任汪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弄苑村全村242户1025人,其中包括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这242户中有239户1019人从事佛手瓜种植,今年种植面积达2639.3亩,按照今年均价0.5元/斤的价格计算,仅依靠佛手瓜种植这一项的户均收入就能达到3.2万左右。

  同时,汪昌告诉记者,为了方便产销结合,他们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来帮助村民及时获取信息。目前,村民们陆续加入了“惠水蔬果产销信息”“贵州省佛手瓜培训”等微信群,这样可以及时让大家了解到需求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多年的发展,惠水县已经建成以好花红镇佛手瓜扶贫产业园为核心的贵州省最大的佛手瓜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全县发展佛手瓜种植1.6万亩,其中深石山区1万余亩,龙须菜尖(佛手瓜尖)种植基地800亩,盛果期可日产220吨以上,年产量达4.8万吨,实现产值约6000万元。配套建设佛手瓜加工生产线,佛手瓜面条、酱菜等系列加工制品相继面世,有效延长了佛手瓜产业链条,提高了山地特色农业的附加值。佛手瓜产业已成为贫困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探一条路,经营模式有成效

  产业发展起来了,销售就要跟上,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好的经营模式来配合。近年来,通过不断地尝试,惠水县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经营发展模式。

  在鼓励农户自建自管、自主经营的同时,惠水县不断引导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分工协作,挖掘产业链、利益链增收潜能,着力探索多种方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采取“基地+合作社+市场”的模式,实现基地保质生产、市场保量稳供,由合作社统购统销,并从销售总量中每斤提取0.02元,其中70%分给园区贫困户,30%作为合作社留存资金。另一方面,由合作社集中管理佛手瓜冷藏库,冷库租金中按比例提成,一部分分给贫困户,一部分用于冷库的运行。此外,按土地面积量化定额提成分红给贫困户,采取“123”分红方式(即每亩第一年提取100元,第二年提取200元,第三年提取300元的方式),将提取的资金70%分给园区贫困户,30%作为合作社留存资金滚动发展。同时,帮助项目区群众获得稳定的订单生产、劳动务工、土地流转、政策红利等多种收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佛手瓜 花红 石漠化 面条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