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杨邦宁和他的“大农资”理念


    2006年末,对中国化肥及农资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末,因为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将全面放开化肥市场。这个年末,四川农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杨邦宁在60岁生日之后,荣获“中国农资行业十大创新人物”称号,并在商务部、供销合作总社召开的“中国化肥市场对外开放机遇与挑战高层研讨会”上,激情阐释扎根“三农”的“大农资”发展战略,引来众多媒体和同仁的关注。

    当我们走近这位四川最大化肥贸易企业的掌门人时,他那慈祥的笑容一下拉近了距离,棕色边框眼镜的后面,透着儒雅、真诚。在轻松的访谈中,我们兴致勃勃听完了他的故事,也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对农资的激情。

    “我是一个与农资有缘的人”

    “我是一个与农资有缘的人”,杨邦宁开门见山风趣地道出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

    1961年,因为父亲是“黑五类”,杨邦宁15岁初中毕业后就被迫辍学。身高不足1.6米的他,开始在四川德阳县新盛乡供销社站柜台,这一站就是10年,卖过布、卖过酒、卖过肥料、卖过煤、卖过百货。还当过化肥农资技术员,跑了8年田坎,跑遍了九十多个生产队,指导农民科学用肥、合理用药等。“就这样,天天与农民打成一片,过得很快乐。”他回忆说。

    杨邦宁是个用心做事的人,做什么事都较着一股劲要做到最好。“别人卖布用剪刀,我不用。两根指头均匀用力一扯,整齐流畅,分毫不差。”他的两根指头扯布技术,成了当时一绝,在1969年德阳县的练兵比赛中还得了第一名。

    1987年,杨邦宁因工作出色,调到了德阳市(县改建市)供销社。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他朦朦胧胧感觉到一点商机,便主动放弃了轻闲的机关工作,用借来的5000元钱组建了德阳市贸易中心,筹建德阳大厦。德阳大厦从图纸设计,到破土动工、开业,只用了一年半时间。有趣的是,德阳大厦上面的酒店还在施工,下面商场却开始营业了。德阳大厦建成后,成为当地最高规格的酒店、最大规模的商场,杨邦宁也因此在全省供销系统小有名气。

    第一次创业的成功,为杨邦宁新的征程打下了基础。

    1998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农资系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急需有市场意识的人才。于是,四川省供销社要求调动杨邦宁到四川省农资公司。当时,杨邦宁刚调到德阳市财贸政治部任主任几个月,工作十分顺手。不安分的他还是想到市场去找感觉,但妻子却不愿他再去折腾。“省供销社找我谈话后,我回家与妻子商量,妻子的态度一反一复,我很为难。无奈之下,我们在‘去’、‘留’的两个纸团上抓阄,最后才放我去。”我们细微地察觉到杨邦宁目光里流露出的一丝自信。

    “我15岁参加工作,1999年到四川省农资公司,我的事业和命运总是与农资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生注定与农资有割舍不断的情结。”这个情结,使杨邦宁在心头酝酿着新的梦想。

    贴近资源 贴近市场 贴近“三农”

    从征求意见到报到上班仅三天时间,53岁的杨邦宁又站在了新的起点。当时,四川农资公司正处在计划经济结束,全面走向市场的关键时刻。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资公司主要经营化肥、农药和农具,国家统购统销,省级供销社的农资公司“生存靠化肥、效益靠政策”,可谓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农资产业进入市场后,一方面,大的化肥企业利用资源优势,建立销售网络,直接进入流通领域,逐步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雏形;另一方面,具有实力的国家级大公司凭借自身资金、资源和人才优势,迅速完善营销网络,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上长袖善舞。在化肥市场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作为省级供销社的农资公司受到多重压力的挤压而风雨飘摇。

    “那时,四川省农资公司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人才结构的制约,农药经营大幅减少,农具经营基本退出市场,化肥销售占到总销售额的95%,而且以泸天化、川化等大型化肥企业为主,农资公司实际上就是这些化肥企业的销售公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形势十分严峻,我们才发现在变幻莫测的市场浪潮中,四川农资公司竟是如此的脆弱!”杨邦宁回忆起这些多了几分激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尿素 饲料 品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