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农业补贴“打包”到土地


□本报记者焦培培

3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农业补贴应与价格分离。他建议,除保留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包括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粮食直接补贴,以及正在推行的目标价格制度等应“打包”在一起,按土地面积给予农民补贴。

柯炳生是中国农村经济专家,长期从事农业市场政策与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市场与价格政策等课题的研究。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他的提案是关于补贴制度改革。他认为,无论是作为政策主体的托市收购制度,还是作为改革方向的目标价格制度,都是通过行政手段改变价格关系,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2004年以后,国内陆续在主要农产品上实行托市收购制度,使这些农产品市场形成事实上的“政策市”,目前无论是从财政负担还是产业链扭曲后果而言,托市收购都被认为难以为继。2014年,中国开始改革价格补贴方式,在大豆、棉花上试点目标价格制度,政府不再直接收购,让价格随行就市,再按照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结合实际销售量补给农民。

在柯炳生看来,2014年推出的目标价格政策用意和出发点都很好,但做法脱离实际,结果导致国家财政补贴代价巨大。

从去年试行的情况看,目标价格可以由政府制定,但市场价格却无法明确。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价格千差万别,更困难的是,千万家农户的销售量很难确定。柯炳生分析,美国的目标价格制度之所以能够运行,是因为全国只有200万个农户,而且有一套完备的交易体系。

“在中国,如果这项制度今后从棉花和大豆推广到其他作物,要做到每年准确统计农户的种植面积、产量、品种,得花多少力气?”柯炳生认为,中国农民和种植现状决定了该制度执行成本过高,也会带来市场信号混乱等问题。而且目标价格制度也没有改变扭曲资源配置的本质。

“中国目前的问题是如何把财政支出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柯炳生认为,实践证明,农机具购置补贴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应该保留。但是,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粮食直接补贴,操作上实际已经或多或少与土地面积绑在一起。他建议改变补贴方法,把上述补贴以及目标价格制度都“打包”在一起,建立土地面积补贴办法。

“土地确权给建立土地面积补贴制度打下了基础。”柯炳生解释,即便土地发生流转,这部分补贴只需要给承包经营者。补贴可以看作土地收益的一部分,流转后这笔费用自然会在地租上找齐。例如,一亩地地租1000元,国家补贴100元,流转时发生的地租就只需要900元。在他看来,在目前情况下,这种打包补贴的方式更简便易行,也更透明,具体的操作方式还可以讨论。

中国土地紧缺,合理的农产品贸易结构是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例如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玉米、蔬菜和水果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样的贸易结构会自动形成。”柯炳生认为,化解目前困境的关键是按照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让市场机制在农业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让土地按照国际市场规律实现比较效益最大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土地面积 大豆 农机具购置补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