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我只想做点事情”


刘敖根(中)现场采访示范户

□本报记者 黄志坚

慢跑鞋,休闲裤,运动外套,一身很接地气的搭配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这个就是刘敖根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通过谈话得知,这个农民出身的企业家竟然还有农业部颁发的农艺师资格证。“我是70年代上的大学,毕业后就做农技员,当时是农科站站长,后来创办中东复合肥厂,至今已30多年。中东是复合肥行业的老品牌,也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马铃薯现场观摩会中,他健步如飞地穿梭于几个测产样方间,兴致满满地盯着测产人员的铁锹。那种眼神,就好像下一秒就能从地里挖出一个金元宝。每当看到挖出的马铃薯根系发达或个头长得大,刘敖根都会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大声地和旁边的人分享着自己的喜悦。这根本不像一个上了年纪的企业家,倒是像是一个追梦少年。

测产必须严格

“不行,不能选这么远的。我们做试验示范应该选两个挨着的点,土质一样,这样对比测产才有意义。”其实内蒙古地域辽阔,土壤类型并不复杂,大多为栗钙土,而且都是同一个农场主管理,100米的距离并不会有太大差异,但在刘敖根的坚持下,测产点变为一块地里挨着的两个点。西边是农民传统用的进口肥,东边是中东的“绿聚能”肥料。选点是测产最为重要的一环,身为农艺师的刘敖根非常清楚,而且他需要用最客观的事实告诉农民:“绿聚能”值得你们信赖。

现场当起记者

在地里,摆上两个试验处理刚挖出的马铃薯,各自插上一个简要的说明牌子,一个非常接地气的采访现场就出现了。镜头中,刘敖根在采访农场的负责人之一田进。

“你今年试用了多少亩‘绿聚能’复合肥?”

“30亩。”

“你觉得‘绿聚能’肥料使用后效果怎么样?”

“根系比较发达,茎秆粗,到了后期叶片保绿性好。”

“那你明年打算用多少?”

“都订好货了,一个圈的,500亩!”

只想做点事情

为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江苏中东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依靠科技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绿聚能”应运而生,成了江苏中东科技含量最

高的肥料产品。“以前,我们做普通复合肥能够进入行业前列,现在我们也要在新的技术领域引领行业发展,超越国际产品。‘绿聚能’都是和进口肥作对比,我三年前就开始承诺,在同等条件下,‘绿聚能’比进口肥只增产不减产。从今天两个示范点的增产率来看,我们又赢了。”

这几年,刘敖根在全国的市场不停地做试验示范,推广“绿聚能”———包括云南和广西的香蕉,新疆的棉花、枣树和库尔勒香梨,黑龙江的玉米,山东的大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的水稻,河南、河北的玉米、小麦,福建的蜜柚……众所周知,企业推广新品都是想扩大盈利面,但刘敖根却不这样认为:“现在,我有4个肥料厂、2个种猪场,企业年销售30多亿元,我不缺钱,我只想做点事情。当然,在实现这个理想过程中,我更希望看到农民因为用我们的产品增产增收。”

“如果整个行业的老板都像刘总一样

经常跑基层,那农业发展速度不可估量。”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林先贵对刘敖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玉米 处理 样方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